[实用新型]适应双层低地板的公交客车车架模块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3204.5 | 申请日: | 200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76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强士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8 | 分类号: | B62D21/18;B62D4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43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双层 地板 公交 客车 车架 模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层低地板公交客车车架,特别是适应双层低地板的公交客车车架模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双层客车在驱动桥和随动桥车架模块处由于结构限制,车内上下层净高度决不超过1.7m,个头较高乘客站立时直不起腰;乘客上下车速度慢不方便。
过去的双层客车由驱动桥和随动桥两个车架模块拼焊而成,车架强度不够,焊接缺陷和焊接变形大,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客车流量大,严重超载的情况下,再加上道路条件不好,很容易出现车架早期断裂、早期损坏现象,危及人身安全。
由于要分别制作驱动桥和随动桥车架模块,造成结构复杂,工艺性差,制作、装配和运输困难,不便于组织生产,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提高。
双层公交客车低地板桥已经批量投入使用,随着国家新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制》汽车标准的出台和我国城市化公交的加快,城市的交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公交车辆大型化、低地板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应双层低地板的公交客车车架模块装置,它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制作、装配和运输方便,便于组织生产,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适应双层低地板的公交客车车架模块装置构,它包括驱动桥模块、随动桥模块,其特征是:驱动桥模块包括驱动桥轮罩梁总成、框架梁总成及中间框架梁总成;随动桥模块包括随动桥轮罩梁总成、中间框架梁总成及后横梁总成;驱动桥模块中的驱动桥轮罩梁总成包括两件驱动桥圈梁和四根立柱,四根立柱分别支撑着前后弧形驱动桥圈梁,四根立柱分别焊接在左纵梁总成的右纵梁总成上;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总成横跨在框架梁总成、中间框架梁总成及后横梁总成上;随动桥轮罩梁总成包括四件圈梁和四根立柱,四根立柱分别支撑着前后四个弧形驱动桥圈梁,四根立柱分别焊接在中间框架梁总成和后横梁总成之间的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总成上。
所述的后横梁总成分别与框架结构,左纵梁总成、右纵梁总成垂直焊接在后横梁总成一前一后的位置上,后横梁总成乘载驱动桥模块。
所述的中间框架梁总成包括两段前后梁、三根立柱和一根下横梁,三根立柱下端与一根下横梁焊接为一体,三根立柱上端其中两根与前梁焊接为一体,三根立柱上端其中一根与后梁焊接为一体;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总成前后焊接在中间框架梁总成上,中间框架梁总成左端乘载驱动桥模块,右端乘载随动桥模块。
所述的框架梁总成包括包括两段前后梁、四根立柱和一根下横梁,四根立柱下端与一根下横梁焊接为一体,四根立柱上端其中两根与前梁焊接为一体,四根立柱上端其中另二根与后梁焊接为一体;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总成前后焊接在框架梁总成上,框架梁总成乘载驱动桥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原来的驱动桥和随动桥两个模块设计成一个模块后,使得整个模块设计结构简化,工艺性好,用料减少,制作、装配和运输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驱动桥和随动桥模块处,实现了全低地板平坦无障碍,车内一层高度达到1.9m,车内空间加大,乘客站立行走完全不受限制。实现了新一代公交车底盘的人性化设计;驱动桥和随动桥模块承载能力增大,抗弯、抗扭能力增强。经过近两年来的实际运行,验证了将原来的驱动桥和随动桥两个模块设计成一个模块后能够适应特大型城市道路复杂、客车流量大,严重超载等情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模块实施例总成主视图。
图2是图1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中:1、左纵梁总成,2、右纵梁总成,3、驱动桥轮罩梁总成,4、随动桥轮罩梁总成;5、后横梁总成;6、外伸梁总成;7、框架梁总成;8、中间框架梁总成;9、立柱;10、立柱;11、下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3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送袋入盒装置
- 下一篇:汽车底盘转向接头结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