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2980.3 | 申请日: | 200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7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罗棕贵;马芳武;邹凌华;戴礼强;姜炎炎;武新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02 | 分类号: | B60G3/0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陆永强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双体车 悬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后悬架,特别是一种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
背景技术
目前,对可拆分汽车的悬架尚未有明确的技术研究,虽然普通的汽车双臂式悬架具有适应道路能力强、运行平稳、越野和防陷性能好的特点,但普通的汽车双臂式悬架其左右悬架相互连接在一起,拆装不方便;应用于双体车上,会对双体车的拆卸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传统的汽车悬架无法满足拆分后单体车的使用要求。
因此,有人提出将普通摩托车的后悬架作为双体车的后悬架,其主要由将摩托车后轮与车身连接的平叉、减震器及车架的部分构件组成,现有的摩托车后悬架其平叉一端连接后轮轴,另一端与车架下部连接,减震器支撑连接在车架后端与平叉之间。
虽然这种结构的后悬架能满足双体车在拆分后的使用要求,但其装置在双体车上,对其拆分不方便;其必须使车架至上而下设计成有足够刚度和强度的结构以安装平叉,这样不仅使车架结构变得复杂,而且还占用了摩托车本身就不大的内部空间,导致摩托车其它零部件无充足的安装位置;而且简单的摩托车悬架在双体车合并后会在车的侧面出现悬架机构,不美观,影响造型及布置,容易使双体车产生怪诞的感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双体车的快速拆分、且达到能同时满足双体车及单体车行驶稳定性基本要求的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双体车由两个能够分别独立运行且具有一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单体车左右合并而成,本后悬架设置在单体车的车身和后轮之间,其特征在于,本后悬架包括设置在后轮一侧的摆臂和缓冲机构,所述的摆臂的一端与后轮轮轴相铰接,另一端与车身相铰接,所述的缓冲机构的下端与摆臂中部相铰接,上端与车身相铰接。
此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分别设置在单体车上,且分别设置在每个单体车的车身和后车轮之间,其左右对称,左右部分合起来作为合体车的后悬架,左右部分分开后分别作为左右单体车的后悬架,双体车后悬架左右不干涉且在双体车拆分为单体车后互不影响,拆分后此单纵臂式后悬架能单独作用于单体车上;摆臂对车轮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在车轮在上下跳动过程中,减震器的减震作用可提高单体车的行驶稳定性。
在上述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中,所述的摆臂包括主杆和与主杆相连的支杆,主杆的一端与后轮的轮毂相连接,另一端设有能与车身相铰接的第一铰接部,所述的支杆一端与主杆中部固连,另一端设有能与车身相铰接的第二铰接部。
设置支杆的目的在于,主要以提高悬架的侧向刚度,减小车轮在行驶过程中的摆动,提高稳定性;铰接部方便主杆和支杆的连接,从而可提高连接处的牢固性,使本后悬架不容易从车体上脱落,保证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中,所述的主杆与后轮轮毂相连接的一端弯曲延伸至后轮纵向中心平面,所述的支杆设有第二铰接部的一端弯曲延伸至后轮前方且第二铰接部位于后轮纵向中心平面。
将支杆上端设置于后轮纵向中心平面,保证双体车在承载的过程中,减少车轮的侧向偏移,满足证单车体的使用要求,防止车辆跑偏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中,所述的缓冲机构包括减振器,减振器的上端与车身相铰接,减振器的下端与摆臂中部相铰接。
行驶过程中车轮的跳动通过减振器减弱,经过减振器减弱的跳动到达车身后对车身的影响小,从而人们在驾驶此双体车时倍感舒适。
在上述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中,所述的缓冲机构还包括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套于减振器且其两端分别作用在减振器的两端。
螺旋弹簧的缓冲性能较好,能承受较大载荷,是理想的缓冲件。
在上述用于双体车的后悬架中,所述的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均呈横向水平放置的筒状,且两者的轴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轴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当双体车受压力时,压力能同时作用于主杆和支杆,使主杆和支杆受力均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双体车单纵臂式后悬架具有以下优点:
1、此双体车在合体及分体时悬架结构无需拆分及调整,有助于双体车的快速拆分,简化了结构形式,从整体上改善了双体车外观,并优化了底盘布置空间。
2、由于摆臂由主杆和支杆构成,且本后悬架结构中还包括有减震器,可同时满足双体车及单体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3、利用螺旋弹簧作为减震器,可提高单体车或双体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抗缓冲性,且承载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双体车的左后悬架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29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刀切胶机
- 下一篇:一种石脑油制备芳烃和溶剂油的催化重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