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汽车转向器的安装支架和汽车的转向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278069.5 | 申请日: | 2009-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7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 发明(设计)人: | 刘知汉;何王俊;肖宏;李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7/00 | 分类号: | B62D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陈小莲;王凤桐 |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转向器 安装 支架 转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转向器的安装支架以及一种汽车的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转向器是汽车车辆的转向系统中的重要装置。转向器的主要作用在于将驾驶员施加在转向盘上的力矩放大,并降低转速,然后传递给转向传递机构,然后由转向传递机构控制车辆的前轮或后轮转向。
转向器通常安装在车架的前部,以便于接收来自于转向盘的力矩。当车辆行驶时,尤其是当车辆载重较大的情况下行驶时,转向盘的转向轴传递给转向器的作用力较大,因此要求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支架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并要求安装支架具有较高的强度。
图1所示为一种传统的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支架1。图1所示的安装支架1包括两个安装面,一个安装面2用于连接车架,而另一安装面3用于连接转向器。该安装支架1包括两块粗壮的筋板4和5,筋板4与筋板5固定连接而形成安装支架1。
通过图1可知,筋板4和筋板5仅在两侧相互连接,而在上部和下部均是开放的,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的中空空间(这里所谓的上、下是指安装在车辆中的方位来说的)。当将转向器的作用力传递给车架时,也仅通过筋板4和筋板5侧部相互连接的部分来传递作用力。因而,为了达到使安装支架1具有较高强度的要求,筋板4和筋板5的尺寸设计得较为粗大,从而导致传统的安装支架1的重量较重且体积较大。
然而,随着市场对汽车车辆设计要求的变化,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支架的安装空间受到了限制。在该情况下,如图1所示的传统的安装支架1由于占用的体积较大,而不适用于装配在新的车型上。
因此,为了适用于安装支架的安装空间较为有限的车型,需要开发一种体积相对较小且强度满足要求的安装支架,以便于将转向器可靠地安装在车辆的车架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安装支架体积较大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体积相对较小的安装支架,而且该安装支架也具有足够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转向器的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用于固定连接于转向器;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用于固定连接于汽车的车架;以及连接管,所述第一凸缘位于该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凸缘位于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所述连接管具有中空的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的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所述转向器用于将来自所述转向操纵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转向传动机构,以控制汽车的转向,其中,所述转向器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安装支架而安装到汽车的车架上。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安装支架以及汽车转向系统,分别用于固定连接于转向器和车架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通过连接管固定连接在一起,而且该连接管为中空的。因此,与图1所示的传统安装支架利用筋板传递作用力的情形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通过该连接管可靠地传递作用力,从而利用相对较小的体积就可以使安装支架具有较高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通过铸造工艺制造而成。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为弯曲的。
优选地,所述中空的空腔沿所述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为贯通的。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壁厚为一致的。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缘的厚度、第二凸缘的厚度以及连接管的壁厚为一致的。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从两个端部到中部由粗变细。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上设置有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包括螺纹通孔和螺纹盲孔。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安装支架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转向器的安装支架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安装支架的正视图;
图4至图8分别为沿图3中的直线A-A、B-B、C-C、D-D、E-E的剖面图;
图9为利用图2所示的安装支架将转向器安装到车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以及
图10为从下方斜向上方观察的图9所示的状态。
主要部件的附图标记
传统的安装支架 1
传统安装支架1的一个安装面 2
传统安装支架1的另一安装面 3
筋板 4和5
第一凸缘 11
第二凸缘 12
连接管 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80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四轮电动车的底盘
- 下一篇:运料车的脚踏式刹车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