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沟支护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64608.X | 申请日: | 2009-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65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 发明(设计)人: | 朱应铭;李康焕;何宗辉;戴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3/02 | 分类号: | F16L3/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汤喜友 |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沟支护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建设日益密集,市政工程改造施工中,由于地下管线多而很多因历史原因又无法提供其资料。
目前在市政工程的管道安装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支护施工技术有三种,其一是采用钢板桩支护施工,该种施工技术方案特点是简单,快捷、安全,但这种施工方案是在基坑开挖前,按照施工方案需支护的位置打钢板桩,对于改选工程地下管线不明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地下管线破坏、且施工成本高,在打桩和拆除时需要大型的打桩机械,而且打桩施工时噪音大,影响周边厂商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还有的就是支护期长;其二是搅拌桩支护、树根桩、锚喷支护施工方案,该种方案需按照设计计算确定的方案施工,由于搅拌桩存在龄期的问题,其工期长,成本高、并对有地下管线会造成损坏,该种施工技术方案投入大,适用于坑槽深施工期长的地下工程施工。内支反撑结构与第二种方案结合使用特点是结构复杂、施工期长,投入大容易对地下管道造成破坏等特点。
此外,在安全适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降低支护体系的造价、加快施工进度,也是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管沟支护装置,施工方便安全、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开挖放坡小、土方工程量小、拆除简单易行、周转次数多和支护费用低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沟支护装置,该支护装置包括,纵向并排排列的多个支护体,和支护桶,在所述支护桶与所述支护体对接处设置有开口;所述支护体上均设置有吊装构件。
所述支护桶中空且两端开口。
所述支护桶侧壁外部设置有沿其纵向的加强筋。
所述支护体的截面形状为倒U型。
所述吊装构件固定于所述支护体的U型弧顶位置。
所述支护体的外壁设置有加劲肋,所述加劲肋包括横向和纵向加劲肋。
所述支护体的长度为2-3m。
所述支护桶上设置有沿其圆周截面均布的多个吊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沟支护体系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采有倒U型支护体,改变了传统的先支护后开挖的施工技术,创造了先开挖后支护,边开挖边支护的新施工技术,使得在市政工程的管道安装工程施工中,避免了造成地下管线破坏,而且该支护体系让施工更加简单易行、施工时不影响周边厂商正常生产与工作,还有成本低、工期快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沟支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的局部视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沟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桶1,以及多个支护体2,其中支护桶1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桶状结构,采用钢质板材加工而成,在施工过程中,其纵向的安装;上述支护体2是截面为倒U形的钢质板材,其支护体2在施工过程中,与支护桶1呈垂直安装,支护桶1的侧壁上与相邻的两支护体2相结合的位置,设置有开口,从而使得其内腔与倒U形支护体2安装后形成的内腔相连通,该接通支护体与支护桶的开口可以供穿管操作以及安装人员的通行,极大的方便了施工操作。
为了增加上述支护桶1和支护体2的强度,在支护桶1的外部,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加强梁11,加强梁11由槽钢制成,对支护桶1起到纵向加固的作用。在支护体2上设置有沿支护体2纵向的多道槽钢22,沿支护体2高度方向的多个槽钢21。
在上述支护体2倒U形的顶端焊接连接有吊环3,与吊机的挂钩连接,从而可将支护体2起吊。
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护体长度设置为2-3m,以适合普通施工的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护体可以根据施工的长度进行选择支护体的个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未经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46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