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246294.0 | 申请日: | 2009-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3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赵彤言;董言德;李春晓;刘美德;郭晓霞;汪中明;张映梅;邢丹;石新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M1/06 | 分类号: | A01M1/06;A01M1/02;A01M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蚊虫 自动 捕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蚊虫自动捕获装置主要是诱蚊灯,它由灯盖、灯泡、灯体(包括风扇)、集蚊盒和电源5部分组成,整体的诱蚊灯组成是上下结构,灯泡发出的光将蚊虫引诱至灯体附近,蚊虫在灯盖下方和灯体之间飞舞时,被风扇从上向下吸入灯体内,进入集蚊盒。此种结构因为灯盖下方和灯体之间的空间很小,有效采捕飞舞蚊虫的空间很小,因此,捕获效率很低。
除了上述利用光源引诱捕获蚊虫的装置,目前还有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捕获蚊虫的装置,如图1所示,目前这种装置捕获部分也是上下结构组成,一般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采集盖3′(采集盖的下部带有二氧化碳排气口2′)、抽风装置7′(包括采集筒)、采集袋8′和蚊虫储存器9′;二氧化碳进气口4′设于采集盖顶部,使输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由采集盖的下方散出;采集盖下部留有空隙,使采集筒与外部空间连通;蚊虫被二氧化碳引诱到采集盖下部时,从该空隙通过风扇被抽入采集袋8′中。该装置的缺点是大量的二氧化碳被直接抽到采集袋8′中,从采集袋的空隙散出,而灯盖下方附近空间二氧化碳不能形成气团,蚊虫不易被引诱到灯盖下方,也就不容易被捕获,实际应用中,大部分蚊虫聚集在采集袋周围,只有一部分蚊虫被引诱到灯盖下部被捕获。该装置对蚊虫的捕获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蚊虫捕获装置结构不合理、捕获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诱蚊灯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蚊虫自动捕获装置。该新型高效蚊虫捕获装置的结构改为左右结构,蚊虫从一侧的下方通过风扇吸入,这样大大扩大了蚊虫在有效捕获范围内飞舞的空间,加大了被捕获的机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蚊虫捕获装置,包括蚊虫收集装置、“n”型通风管道5和蚊虫诱捕装置和抽风装置7;
所述蚊虫收集装置由自上而下依次连通连接的网状蚊虫采集袋8、蚊虫收集筒9、透气网10、底座11组成;
所述蚊虫诱捕装置包括“喇叭”状采集口3和二氧化碳排气管2。
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的上部与“n”型通风管道5的一端连通连接,“n”型通风管道5的另一端与“喇叭”状采集口小口径端连通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排气管2穿过“n”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伸出,使排气管的出气口位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
所述抽风装置设于所述“n”型通风管道5内部,所述抽风装置的安装方向,使在所述抽风装置开启时,空气从“喇叭”状采集口向所述网状蚊虫采集袋8处流动。
所述“n”型通风管道5上还设有吊环6。
所述蚊虫诱捕装置还包括吸引蚊虫的光源1,所述光源1设于“喇叭”状采集口大口径端。该光源使通过二氧化碳吸引靠近“喇叭”状采集口大口径端的蚊虫,更进一步被光源和二氧化碳引诱。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高效蚊虫捕获装置,主体呈“n”型弯管状,整个装置的诱捕装置和收集装置呈左右结构,分别与“n”型弯管的两臂连接,使诱捕装置的吸蚊口和收集装置的距离较近,通入引诱蚊虫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可以在捕获装置的蚊虫吸入口附近更容易形成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团,引诱蚊虫在蚊虫吸入口附近飞舞,加大了被捕获的机会,另外,部分被吸入“n”型弯管的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网状蚊虫采集袋8释放到蚊虫吸入口附近,进一步增大了蚊虫吸入口附近二氧化碳气团的浓度,更加提高了蚊虫捕获率,克服了目前蚊虫捕获装置捕获效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证明,本实用新型的蚊虫捕获装置比目前常规使用的诱蚊灯提高蚊虫捕获率6倍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蚊虫捕获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蚊虫捕获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蚊虫捕获装置,它包括蚊虫收集装置、“n”型通风管道5和蚊虫诱捕装置和抽风装置7;
蚊虫收集装置由自上而下依次连通连接的网状蚊虫采集袋8、蚊虫收集筒9、透气网10和底座11组成。
蚊虫诱捕装置由“喇叭”状采集口3、二氧化碳排气管2和引诱蚊虫的光源1组成。二氧化碳排气管2穿过“n”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从“喇叭”状采集口的大口径端的中心伸出,使排气管出气口位于“喇叭”状采集口大口径端的中心部位下方,二氧化碳入口4位于“n”型通风管道5的管壁上或者管壁外侧,以便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引诱蚊虫的光源1设于“喇叭”状采集口3的大口径端,设于接近排气管出气口的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62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高民用电器安全节能性能的方法及民用直流供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缆吊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