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态轨距优化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47179.8 | 申请日: | 2009-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5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宏;郝自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铁德奥道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B7/00 | 分类号: | E01B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王德桢 |
| 地址: | 066205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轨距 优化结构 | ||
1.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在该排列结构中锥形车轮踏面分别支撑在道岔基本轨(12)的车轮接触点上,正线和支线的基本轨是按刚性设计的,尖轨(14)是按可搬动设计,在道岔区域内至少基本轨的走向与线路走向(24)有偏差;其特征在于:通过分布在尖轨尖端(21)前面的并最终连接于基本轨的线路走向中弯曲的第一个区段(18)来设置有至少一个基本轨(12)的走向变动结构,该第一个区段连接由该区段起变直的第二个区段(20),该第二个区段连接有一个曲线的第三个区段(22),该第三个区段连接由该区段起变直的第四个区段(26)以及有一个曲线的第五个区段(28),该第五个区段最终接连于基本轨的线路走向(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靠近基本轨(12)的尖轨(14)上其尖轨尖端(21)位于正线的第二个区段内(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轨(12)的基本走向,是将有弯曲的第一个区段(18)和有弯曲的第五个区段(28)设计成凸出弯曲形状,将有弯曲的第三区段(22)设计成凹陷弯曲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个区段(18)的长度L1与第五个区段(28)的长度L5之比为1∶2<L1∶L5<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个区段(20)的长度L2与第四个区段(26)的长度L4之比为1∶5<L2∶L4<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个区段(22)的长度L3与第一个区段和第二个区段(18,20)的总长度L1+L2之比为1∶10<L3∶L1+L2<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个区段(22)的长度L3与第四个区段和第五个区段(26,28)的总长度L4+L5之比为1∶20<L3∶L4+L5<1∶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区段(18、20、22、26、28)始终或基本上始终相互平滑连接转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三个区段(22)范围内的靠近基本轨(12)的尖轨(14)上,基本轨的实际工作边(30)和假设的线路走向(24)的工作边(32)之间的距离α等于假设的线路走向的工作边和尖轨工作边(34)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α为5mm<α<2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α为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四个区段(26)内靠近基本轨(12)的位置上所述尖轨(14)与基本轨形成分离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个区段(18)是以含有r趋于∞的曲率半径开始弯曲,并以含有R=常数的终端半径结束弯曲。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五个区段(28)是以含有R=常数的终端半径开始弯曲,并以含有r趋于∞的曲率半径结束弯曲并连接转入基本轨(12)。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基本轨有一个在线路纵向上分布并与实际走向平行的切槽,该切槽的走向与线路走向偏离与所要求的实际走向一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态轨距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切槽(40)的侧壁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距离沿线路纵向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铁德奥道岔有限公司,未经新铁德奥道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717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辙叉结构
- 下一篇:CCFL冷阴极荧光灯管弯管机的灯管定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