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车体振动发电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43018.1 | 申请日: | 2009-0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075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科伟;郭士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科伟 |
| 主分类号: | B60K25/10 | 分类号: | B60K25/10;B61C17/00 |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琪 |
| 地址: | 233040安徽省蚌埠市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车体 振动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车体振动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车体受激振源(激振源包括不平的路面、工作着的发动机等)的作用会产生颠簸震动。
目前,利用车体振动进行发电的装置,已有报导,所述装置的种类繁多,结构也各异,其中,申请号为89217934.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振动式发电装置”。该装置解决了目前机车在行驶时,车体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浪费现象。其主要技术特征为:液压传动箱体内有活塞,其连杆与车体相连,使活塞随车体上、下振动也上、下移动,喷出高压油驱动与发电机同轴的涡轮机旋转,达到发电目的。
上述的振动式发电装置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液压传动箱体呈竖直状,加之机动车的车体与车架之间的装配空间相当有限,这样,活塞的移动距离较小,受到的限制较多,以至油液的输出量较少,使得发电机难以平稳地发电;另外,还使得该发电装置的装配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动车车体振动发电装置,采用该发电装置后,发电机可平稳地发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机动车车体振动发电装置包括设在机动车的车体上的液压马达、发电机、油箱、两个输油管、两个回油管、呈水平状的油缸,液压马达与发电机同轴连接,油缸的缸筒内有活塞,活塞杆的首端与活塞相接、尾端穿出缸筒的尾端,缸筒的首尾部均设置一个输油单向阀和一个回油单向阀,两个输油管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输油单向阀相接、另一端分别与液压马达相接,两个回油管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回油单向阀相接、另一端分别与油箱相接,活塞杆的尾端接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由连杆、棘轮、轴承及设在机动车的车体上的变速箱组成,变速箱的输入轴与棘轮的内圈同轴连接、输出轴与轴承的内圈非同轴连接,轴承的外圈与活塞杆的尾端铰接,连杆的下端与机动车的车架的过桥铰接、上端与棘轮的外圈铰接。
采用以上的结构后,与现有振动式发电装置相比,本机动车车体振动发电装置中的油缸呈水平状,且可将车体相对车架的上下移动,转换成活塞杆的水平往复运动,以带动活塞工作,这样,在车体与车架之间的有限空间范围内,确保了活塞的移动距离较大,受到的限制较少,以至油液的输出量较多,使得发电机可平稳地发电。
为能简洁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机动车车体振动发电装置均简称为本发电装置。
另外,采用以上的结构后,还使得本发电装置的装配较为方便。
本发电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见效快、节省能源等优点,是机车上较理想的备用电源。
所述两个输油管的另一端分别经蓄能器、压力控制阀与液压马达相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描述:
参见图1-图3:
机动车的车架A包括四个车轮、过桥A1、四个导向柱A2和四个减震弹簧A3,上述车轮的件号在附图中未示出,另,附图中仅示出过桥A1中用于支撑上述车轮的两个车轴,而省略其它部件。机动车的车体B通过四个导向柱A2和四个减震弹簧A3活络地设置在过桥A1上。上述结构为现有技术部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车体B可相对车架A颠簸震动(即上下移动),车体B、车架A之间的距离随之发生改变。
本发电装置包括设在车体B上的液压马达1、发电机2、油箱3、两个输油管4、两个回油管5、呈水平状的油缸6,液压马达1与发电机2同轴连接。液压马达1采用叶轮式液压马达。
油缸6的缸筒65内有活塞62,活塞杆61的首端与活塞62相接、尾端穿出缸筒65的尾端,这样,油缸6的首尾部分别形成无杆腔66、有杆腔67,缸筒65的首尾部均设置一个输油单向阀63和一个回油单向阀64,以致无杆腔66、有杆腔67均与一个输油单向阀63和一个回油单向阀64联通,两个输油管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输油单向阀63相接,两个输油管4的另一端分别经蓄能器10、压力控制阀11、管道12与液压马达1的进液口相接(进液口的件号在附图中未示出),两个回油管5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回油单向阀64相接、另一端分别与油箱3相接。
活塞杆61的尾端接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由连杆92、棘轮9、轴承7及设在车体B上的变速箱8组成。
变速箱8包括箱体及设置在箱体中的输入轴81、输出轴85、用于支撑两轴的轴承座84、分别设置在两轴上的主动齿轮82和被动齿轮83。为能简要说明问题起见,附图中未示出变速箱8的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科伟,未经王科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30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