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7110.7 | 申请日: | 200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31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生;刘步龙;李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永生 |
主分类号: | F01P3/18 | 分类号: | F01P3/18;F01P5/1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戴中生 |
地址: | 362600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在发动机的缸体上一般设有冷却腔,汽车上与发动机相邻的位置设有冷却装置,冷却水在发动机冷却腔与冷却装置之间循环,冷却水在冷却腔吸收气缸的热量,然后通过冷却装置进行热交换,降温后的冷却水重新回到气缸进行吸热。公知的冷却装置包括支架及并排设于支架上的复数个矩形水管,所述各矩形水管之间设有波纹散热片,所述各矩形水管及波纹散热片都是由很薄的热的良导体如铜制得,所述冷却装置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出水口与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各矩形水管的底部开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与各矩形水管的顶部开口连通,冷却装置进水口通过水泵与发动机冷却腔连接,工作的时候,水泵不断的把冷却腔的水送到冷却装置的进水口,并从冷却装置出水口重新回到冷却腔,如此循环进行不断地把发动机的热量带到矩形水管并通过波纹散热片散发到大气中。由于汽车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不断颠跛,加上发动机自身的振动,各矩形水管由于壁厚很薄,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冷却装置特别是最外侧的矩形水管由于交替的热胀冷缩及振动经常出现断裂现象,从而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一些冷却装置生产厂家和维修中心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目前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支架及并排设于支架上的复数个矩形水管,各相邻矩形水管之间设有波纹散热片,所述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一端与各矩形水管的底部连通,进水口另一端通过水泵与气缸冷却腔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一端与各矩形水管的顶部连通,出水口另一端与气缸冷却腔进水口连通,位于支架横向两侧的各矩形水管的中空部分分别设有一根金属条,所述各金属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支架固接,且该金属条的膨胀系数不大于矩形水管的膨胀系数。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最外侧的各矩形水管由于其中空部分填充有金属条,这样,冷却水不再从其中空部分经过,这样最外侧的矩形水管不再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同时各金属条的两端与支架固接,从而大大增加整个冷却装置的强度,使得冷却装置在持续的颠跛和振动中不易断裂,进而延长冷却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实施例公开一种发动机冷却器(也称发动机散热器),其包括支架1及垂直并排设于支架1上的复数个矩形水管2,各相邻矩形水管2之间设有波纹散热片3,所述支架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出水口11和进水口12,所述进水口12一端与各矩形水管2的底部连通,进水口12另一端通过水泵(图中未示出)与气缸冷却腔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11一端与各矩形水管2的顶部连通,出水口11另一端与气缸冷却腔进水口连通。前述结构与公知的发动机冷却器结构相同,所述各矩形水管2及波纹散热片3都是由很薄的铜制得,冷却器的水管之所以设置成矩形,是为了增加与波纹散热片3的接触面积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部分是在前述结构的基础上,将位于支架1横向两侧的各矩形水管2的中空部分分别设置一根冷轧铁条4,所述各冷轧铁条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支架1固接,且该冷轧铁条4的膨胀系数小于矩形水管2的膨胀系数。通过前述设置,整个冷却器的强度大大增加,并且最外侧的矩形水管由于不再受热胀冷缩影响,使得整个冷却器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各矩形水管可以采用其它中空的由热的良导体材料制得的水管替代,其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述各矩形水管可以水平设置,对应的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相应改变,其应属与本实用新型相等同的结构,当属本实用新型所函盖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永生,未经陈永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71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