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嵌件的压入工装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3779.2 | 申请日: | 2009-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66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沈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5040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装,尤其涉及一种嵌件的压入工装。
背景技术
当塑料件与金属总成装配时,为了让塑料件在金属总成上定位更可靠有效,通常我们会选择在塑料件上增加定位用金属嵌件,一般塑料件上定位用嵌件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种嵌件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工艺来安装于塑料件中:一种是在塑料件注塑未成型之前先将嵌件放入模具中,待塑料件注塑成型后,嵌件便在塑料件上了,这种工艺适合年需求量不大的产品,因为这种工艺在注塑成型这一道工序中会增加产品总的成型时间;还有一种是先成型塑料件,嵌件在后道工序中进行压入,这种工艺适合年需求量比较大的产品,因为嵌件后压所耗的时间非常短,利用工装压入,一般只需2S左右。
这里涉及的便是后一种工艺中的嵌件的压入工装。
当塑料件上有金属嵌件的时候,对金属嵌件的位置度必定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因为嵌件的位置度直接影响到塑料件在总成上的定位。所以,对嵌件的压入工装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嵌件的压入工装,包含支撑轴,支撑轴加工出大端和小端,大端与小端为同轴,大端用于支撑塑料件,小端主要起支撑并导向嵌件的作用。以往的做法是,将嵌件的位置度体现在小端上,那么小端的外圆周尺寸就等于嵌件内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去嵌件在塑料件上的位置度,这样一来嵌件与小端的装配就有了间隙。在嵌件压入之前,预先将塑胶件上的装配孔与大端装配,产品面与大端顶面平齐,然后再将金属嵌件内孔与小端进行装配,通过大小端的支撑,使嵌件底面与塑料件顶面基本贴合,然后,启动压入工装,将嵌件压入塑料件。
由于塑料件出模后存在正常的收缩,以及嵌件与小端装配时存在间隙,导致塑料件上预留的装配孔无法与嵌件装配部分对准,当汽缸带动压头垂直下压嵌件时,因为嵌件装配部分与塑料件装配孔未对准,往往造成金属嵌件在压入瞬间压坏塑料件,导致嵌件压入不到位。
比较先进的做法是,在嵌件底部边缘设置倒角结构,让嵌件借助压头下压力用底部边缘倒角结构自行调整嵌件与塑料件装配孔之间存在的偏离值,让嵌件装配部分与塑料件装配孔对准,然而,本发明人在实施该方案时发现,由于压头下压的过程非常快,嵌件自身底部的倒角结构很难发挥它的作用,收效甚微,导致嵌件压入时仍然会压坏塑料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就谈不上保证嵌件在塑料件上的位置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嵌件的压入工装,利用该压入工装,可有效避免在因塑料件正常收缩导致塑料件装配孔无法与嵌件装配部分对准的情况下,嵌件压入过程中压坏塑料件,使嵌件通过压入工装顺利压入塑料件中,同时可保证嵌件在塑料件上的位置度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嵌件的压入工装,包含支架,支架底座设置有凹孔,凹孔内设置有支撑轴,支架上端,与支撑轴对应处,设置有压头,压头与动力机构相连,所述支撑轴包含大端与小端,大端与小端同轴,大端套接塑料件,外圆周尺寸为塑料件装配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小端套接嵌件,外圆周尺寸为嵌件内孔的最小极限尺寸,所述凹孔的侧壁与大端侧壁存在间隙,间隙距离为嵌件的位置度,凹孔底壁还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的顶端与支撑轴下端面相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孔下端骤然扩宽成一宽口,使凹孔上端与下端的连接处形成一台阶,所述支撑轴的下端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顶面与台阶底面相顶,台阶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支撑轴被弹性组件顶出凹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组件为弹簧,工艺简单,降低制造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机构为汽缸,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避免塑料件正常收缩的影响,使嵌件通过压入工装
顺利压入塑料件中,不损伤塑料件,且可保证嵌件在塑料件上的位置度符合要求。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容易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2的H处放大图。
图5为图3的I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37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器操作用阻燃帽
- 下一篇:一种轮胎拆卸机的工具适配器及起重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