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评价防砂管性能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6517.3 | 申请日: | 200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99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守为;孙福街;邓金根;曾祥林;姜伟;周建良;王利华;房茂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47/00;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 畅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价 防砂管 性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评价防砂管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砂岩油藏,由于地层本身结构疏松,加上采取的注高温高压蒸汽的强采方式,致使在油田开发的同时就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出砂,随着开发的延续,出砂井日益增多,出砂情况也更趋复杂、加剧。油井出砂致使油井生产周期缩短,油井产量大减,甚至造成油井停产、报废,严重制约了油井潜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使开采设备、地面工艺情况迅速恶化,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高效稳产。因此,对于出砂油藏,防砂是油气藏开采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原油的稳定开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防砂方法很多,每种防砂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及其适应性。对于弱固结砂岩油藏而言,防砂成功的关键是防砂方式的选择及防砂管参数的优化,这两方面的选择的不当是导致防砂失败及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目前的防砂方法多是凭经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选择方法的误区是:只注重挡砂效果而忽略了经济上的考虑,即只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因素,着眼于将砂挡住,而没有考虑防砂后产能的大小、防砂成本和经济效果。最优的防砂措施是应能成功地控制大部分地层砂,并且尽可能降低防砂管的堵塞程度,提高作业后的油井经济指标高。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优选完井时的防砂方式,更要优化防砂管的防砂参数。因此,需要研制出一种能在实验室内进行评价防砂管的装置,用于评价防砂工具的防砂效果、堵塞程度及对地层的适应性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评价防砂管性能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室内评价防砂管性能的装置,包括密闭高压釜体3、分流网6和中空的筒状支撑架7;所述分流网6为筒状,嵌套于所述高压釜体3内,所述中空的筒状支撑架7位于所述高压釜体3的轴心处,所述分流网6和筒状支撑架7的下端均与所述高压釜体3的下底面连接;所述高压釜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油口8,所述高压釜体3下底面设有出油口11,所述出油口11位于所述筒状支撑架7的侧壁内侧。该结构中以对密闭高压釜体3(高压釜体可以承受40Mpa的三向压力)施加周向与垂直方向的三维应力,模拟油藏有效应力状况,使用时釜体内充满模拟储层砂,筒状支撑架7模拟井眼井壁支撑架,支撑地层砂在初始状况下不产生坍塌;分流网6使进油口8流进的油形成有效的均匀径向流动,模拟储层的有效泄油面积;这种结构能够模拟油田的地层特征,模拟地下流体的径向流动状态,可以形成稳定的压力漏斗梯度,进行有围压情况下的径向流动,比常见的直线流评价试验更接近真实的地下流动状况。
所述进油口8与高压釜体3的下底面的距离小于所述分流网6和所述筒状支撑架7的高度。
为了达到周向均匀加载的目的,所述高压釜体为圆筒型,所述进油口须位于高压釜体侧壁中部,并且沿周向均匀对称布置,四个方向(高压釜体同一高度的周线的四分点)各设一个进油口。
所述筒状支撑架7的高度小于所述分流网6的高度。
所述高压釜体3、所述筒状支撑架7和所述分流网6的垂直于地面的轴线重合。
所述高压釜体的上底面为盖4,下底面为底座1,所述高压釜体的侧壁与其盖4和底座1之间用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盖4与所述高压釜体的侧壁之间用密封垫5密封。
为了满足到达径向流动的目的,所述分流网6紧贴高压釜内壁,在不影响高压釜内部空间的前提下可设置多层,网孔大小以2-5mm为宜,网孔太小,影响压力传递,网孔太大,不能形成有效的径向流动。径向流动主要通过进油口及分流网来实现。
所述筒状支撑架7设计目的为大致模拟裸眼井壁,防止在试验初期填充砂掩埋防砂管,其侧壁设有若干孔,孔均匀分布,孔径大小设置不影响油与砂自由通过。
所述中空的筒状支撑架的大小使其可以装下待评价的防砂管。
所述室内评价防砂管性能的装置还设有稳压供油系统12(施压及供油系统)、压力监测系统13及流量监测系统15。
所述稳压供油系统12与所述进油口8连接,工作时,稳压供油系统12对所述进油口施加稳定的驱动压力,模拟油藏静压力形成生产压差,形成均匀径向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65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目标定位跟踪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应用光纤耦合器的荧光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