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程车辆复合式翻车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3336.1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629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强;宋嗣新;王继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F9/16 | 分类号: | E02F9/16;B66C13/54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建成 |
地址: | 130000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程 车辆 复合 翻车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车辆复合式翻车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程车辆如装载机或挖掘机在施工的时候极易发生侧向翻车,由于现有的工程车辆的驾驶室(操作室)结构设计不合理,没有将翻车时的安全考虑在内,即使有翻车保护装置,其结构还不尽合理,发生翻车时,保护装置极易被压扁而没有生存空间,导致驾驶者严重受伤或死亡,如图1所示,是现有装载机侧向翻车状态的模拟示意图,在装载机1发生侧向翻车时,保护装置2的侧上边21首先受力而导致发生变形,直至驾驶室1整体变形而被挤压扁,最终导致驾驶者严重受伤或死亡,如果工程车辆在侧翻时,驾驶室的侧上边能将变形的能量吸收,而保证驾驶室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则会保护驾驶者不会受伤或仅受轻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工程车辆在发生翻车时,驾驶室严重变形,导致驾驶者严重受伤或死亡得人问题,而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复合式翻车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工程车辆在发生翻车时,驾驶室的受力变形首先发生在侧上边的情形而制定的。
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工程车辆的后车架上,是由驾驶室框架和二吸能格栅组成,二吸能格栅分别固定在驾驶室框架的左、右侧面的上端,其中,吸能格栅是由数片钢板焊接组合形成的具有巢孔的栅板。
另外,为了使吸能格栅的吸能变形逐渐进行,形成吸能格栅的数片钢板的厚度从内侧至外侧或从外侧至内侧逐渐由厚变薄,或数片钢板的厚度相同;所述吸能格栅的巢孔形状可以是棱形孔或圆孔或椭圆孔或弧形孔等。
再者,为了使驾驶室能承受来自高空坠物的冲击而不变形,驾驶室框架为拱形,驾驶室框架为拱形结构保证四根立柱可以协调变形,可以在翻车时保证驾驶员的生存空间;驾驶室框架上覆盖有防冲击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驾驶室框架左右侧面的上端固定吸能格栅后,当工程车辆发生侧向翻车时,吸能格栅首先触地受力,吸能格栅受力后,发生变形而吸收能量,进而保证驾驶室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则会保护驾驶者不会受伤。
2、驾驶室框架设计为拱形,驾驶室框架为拱形结构保证四根立柱可以协调变形,可以在翻车时保证驾驶员的生存空间;驾驶室框架上覆盖有防冲击板,使驾驶室能承受来自高空坠物的冲击而不变形,保护驾驶者不会受伤。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装载机侧向翻车状态的模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驾驶室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驾驶室框架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左、右吸能格栅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吸能格栅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实施例安装在工程车辆的后车架3上,是由驾驶室框架4和二吸能格栅5组成,如图3、图4所示,驾驶室框架4是由底座41、二条拱形立架42、一根拱形架43、三根连接横梁44、二根受力横梁45和二固定板46构成,二条拱形立架42前后固定在底座41上,二条拱形立架42的顶面之间设置拱形架43,三根连接横梁44呈左、中、右分布与二条拱形立架42和一根拱形架43的顶面固定在一起,二条拱形立架42和一根拱形架43的左、右弧面固定有楔形块47,二根受力横梁45分别位于二条拱形立架42的左右两侧,并与有楔形块47的外侧面固定在一起,二固定板46分别固定在二条拱形立架42和一根拱形架43的左、右弧面上,并位于受力横梁45的下方;二吸能格栅5的底面分别与二固定板46的弧面相对应并固定在一起,二吸能格栅5的内侧面分别与二根受力横梁45的外侧面固定在一起;其中,如图5、图6所示,吸能格栅5是由五片钢板51焊接组合形成的具有巢孔52的栅板,在本实施例中,巢孔52的形状是六棱孔,巢孔52除了为六棱孔外,还可以是圆孔或椭圆孔或弧形孔等,均具有相同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吸能格栅5的五片钢板51的厚度从内侧至外侧逐渐由厚变薄,另外,形成吸能格栅5的五片钢板51的厚度还可以从内侧至外侧逐渐由薄变厚,或者五片钢板51的厚度相同,再者,钢板51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五片,钢板5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而确定。
再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驾驶室能承受来自高空坠物的冲击而不变形,拱形的驾驶室框架4上覆盖有防冲击板6,在本实施例中,防冲击板6为钢板。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33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