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光学微分实现柱矢量光束的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67261.X | 申请日: | 2009-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39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郭汉明;丁左红;蓝景恒;高秀敏;郭舒文;方宝英;庄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2F1/01 | 分类号: | G02F1/01;G02B27/4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根 |
| 地址: | 20009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光学 微分 实现 矢量 光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光学微分系统和马赫-曾德干涉仪产生柱矢量偏振光束。
背景技术
径向偏振光(Radial polarized beams)和方位角偏振光(azimuthal polarizedbeams)称为柱矢量振光光束(Cylindrical polarized beams),它们拥有高度的对称性。径向偏振光束是指光束的偏振态呈中心对称分布的光束,各点的偏振方向始终沿光束横截面的半径方向。方位角偏振光束是指光束的偏振态呈旋转轴对称分布的光束,各点的偏振方向始终沿光束横截面上圆的切线方向。柱矢量光束应用到计量、聚焦、光谱、微椭圆、光刻技术、电子加速、材料加工等方面。例如,径向偏振光束对激光切割金属有用,这时要求加工表面有最大的辐射吸收。方位角偏振光束在通过圆形中空金属波导时损失最小。柱矢量偏振光束的产生是利用和研究柱矢量光束的必备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引起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关注。在现有的技术中,有一种方法是利用TEM00模通过一块相位板,该相位板的上半部分为π相位板,下半部分为0相位板,通过相位板的两束光线相差180°干涉后近似得到TEM01模。由于此方法得到的TEM01模是近似的,这样据此得到的柱矢量偏振光束的偏振度是不高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激光谐振腔中加上一个圆环,圆环上放置一根金属丝,目的是去除基模和其它高阶模,仅使激光器输出TEM10模。但是该方法中对圆环的大小和金属丝的尺寸设置是不容易实现的,且操作麻烦。还有许多方法,例如,一种双干涉结构将线偏振光转变为径向偏振光、激光器谐振腔内部两个正交TEM01模的组合和带有偏移线偏振高斯光束单模光纤的激发等等。这些方法有一定的优点,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在实现柱矢量光束的方法偏振度不高,实现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光学微分系统和马赫-曾德干涉仪产生柱矢量偏振光束的装置,利用光学微分的方式将TEM00模转化为TEM10模或TEM01模,利用马赫-曾德干涉仪按照一定的方式合成TEM10模和TEM01模,从而得到柱矢量偏振光束,方法简单,易于操纵且有较高的偏振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光学微分系统和马赫-曾德干涉仪产生柱矢量偏振光束的装置,包括激光器1、透镜2、3、4、微分滤波器5、透镜6、起偏器7、分束镜8、1/2玻片9、转像反射棱镜10、变相板11、1/2玻片12、平面镜13、π相位板14和偏振分合镜15。激光器1产生的TEM00模通过由透镜2和透镜3组成的扩束整形镜后经过透镜3准直,准直后的光束经过透镜4实现傅里叶变换,然后通过频谱面上的一个微分滤波器5,再经过透镜6得到TEM00模的微分结果TEM10模;TEM10模后接马赫-曾德干涉仪,即通过起偏器7和分束镜8分成两束光,一束光通过1/2玻片9和转像反射棱镜10后得到TEM01模进入偏振分合镜15,另一束光通过变相板11、1/2玻片12、平面镜13和π相位板14进入偏振分合镜15,与进入偏振分合镜15的TEM01模干涉叠加得到柱矢量光束。
所述微分滤波器5由激光器16、分束镜17、平面镜18、平面镜19、扩束镜20、扩束镜21、干板22和平台23构成。激光器16发出光束经分束镜17分成两束光,两束光分别通过平面镜18和平面镜19反射后到达扩束镜20和扩束镜21,被分别扩束成一定夹角的两束相干光,相干光投射到玻璃全息干板22上,干板22架置于一个能在水平面内转动的平台23上。所述平面镜18和平面镜19;扩束镜20和扩束镜21都是轴对称的。所述激光器16为氦氖激光器;平面镜18和平面镜19为普通的平面镜;扩束镜20和扩束镜21为伽利略型扩束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光学微分系统和马赫-曾德干涉仪产生柱矢量偏振光束,通过适当的改变马赫-曾德干涉仪两条臂中光波的偏振态,可以产生径向偏振光和方位角偏振光,因此具有柱矢量光束输出和光束偏振态调节便利的特点,且产生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容易操作和适合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72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