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音隔热薄膜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53435.7 | 申请日: | 2009-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68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炳阳 |
| 主分类号: | B32B3/24 | 分类号: | B32B3/24;B32B15/04;B32B7/12 |
| 代理公司: | 揭阳市博佳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镜芝;黄少松 |
| 地址: | 522031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东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音 隔热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音隔热薄膜,尤其是一种中间层设有若干通孔的至少由三层薄膜复合而成的薄膜。
背景技术:
现有的隔热薄膜,由薄膜基体蒸镀一铝膜层构成,由于这种隔热薄膜对强光具有反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但隔音效果差。总之,现有的隔热薄膜,其隔音隔热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隔热薄膜的缺点,根据声音及热量的传递需要介质,而不同的介质其传递速度有所不同的原理,提供一种其夹层设有若干通孔的至少由三层薄膜复合而成的隔音隔热薄膜。
本实用新型,由1个、2个或3个隔音隔热单元构成,每个隔音隔热单元包括依次相粘连的表层薄膜、中间夹层薄膜和底层薄膜,中间夹层薄膜的厚度为表层薄膜或底层薄膜厚度的2-4倍,在中间夹层薄膜上,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通孔,通孔部分的面积与留下作为支撑筋部分的面积的比为1-5∶1,在相邻的隔音隔热单元之间通过胶粘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在每个隔音隔热单元的表层薄膜的下面,设置金属镀膜层。
本实用新型,当由1个隔音隔热单元构成时,可在底层薄膜的下面,设置不干胶层,在不干胶层的下面设置剥离纸层;当由2个或3个隔音隔热单元构成时,可在最下方的隔音隔热单元的底层薄膜的下面,设置不干胶层,在不干胶层的下面设置剥离纸层。
本实用新型,由于每一隔音隔热单元的中间夹层薄膜设有通孔,孔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多边形或圆形,去孔后留下的部分作为支撑筋,支撑筋与表层和底层胶合后形成一定的空间,其中空部分可填充入惰性气体,例如氩气,这样,由此构成的隔音隔热薄膜,其一,能使声音及热量的传递受到薄膜的阻隔,其二,由于惰性气体运动慢,传递少,更有效地隔止了声音和热量的传递,从而达到隔音隔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其表层薄膜、中间夹层薄膜和底层薄膜可以采用PET或PVC膜,连接用的胶可采用透明胶,使得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隔音隔热效果,还具有透视效果,既可应用于粘贴在房屋的玻璃窗上,也可应用于汽车四周上,均能达到消除室(车)内噪声和隔热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中间夹层薄膜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实施例3的结构原理图。
图5为实施例4的结构原理图。
图6为实施例5的结构原理图。
图中,1、表层薄膜 2、中间夹层薄膜 21、通孔 3、底层薄膜 4、金属镀膜层 5、不干胶层 6、剥离纸层 7、胶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本隔音隔热薄膜,由表层薄膜1、中间夹层薄膜2和底层薄膜3构成,中间夹层薄膜2的厚度为表层薄膜1或底层薄膜3厚度的3倍,在中间夹层薄膜2上,开有若干排列有序的方形通孔21,通孔部分的面积与留下作为支撑筋部分的面积的比为2.5∶1,表层薄膜1、中间夹层薄膜2和底层薄膜3在含有氩气环境下用透明胶粘贴构成。
实施例2、参照图1和图3,本隔音隔热薄膜,与实施例1比较,其区别在于在表层薄膜1的下面,设置金属镀膜层4,其余结构和生产方法与实施例1对应相同。
实施例3、参照图1和图4,本隔音隔热薄膜,与实施例2比较,其区别在于在底层薄膜3的下面,设有不干胶层5,在不干胶层5的下面设有剥离纸层6,其余结构和生产方法与实施例2对应相同。
实施例4、参照图1和图5,本隔音隔热薄膜,由2个隔音隔热单元构成,每个隔音隔热单元的结构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2个隔音隔热单元之间通过胶粘层7连接,再在下方隔音隔热单元的底层薄膜3的下面,设有不干胶层5,在不干胶层5的下面设置剥离纸层6。
实施例5、参照图1和图6,本隔音隔热薄膜,由3个隔音隔热单元构成,每个隔音隔热单元的结构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相邻2个隔音隔热单元之间通过胶粘层7连接,再在下方隔音隔热单元的底层薄膜3的下面,设有不干胶层5,在不干胶层5的下面设有剥离纸层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炳阳,未经王炳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34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