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宽带微带功率分配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1400.1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30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唐万春;陈如山;樊振宏;王丹阳;蒋石磊;王晓科;许小卫;林叶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18 | 分类号: | H01P5/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宽带 微带 功率 分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波无源器件,特别是一种新型宽带微带功率分配器。
背景技术
在微波/毫米波电路中,功率分配器被广泛的应用于微波功率放大器、混频器和移相器等微波电路中。从六七十年代到现今阶段,已涌现了关于功率分配器的大量研究成果,并且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微波工程技术领域。传统常用的威尔金森功率分配器由于受其工作带宽和工作频段的限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无线通信对于多频段或者宽频段的要求。现有的解决方法大多是采取多级级联的方法来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的多频段或者宽频段要求,但是这些方法有电路体积大、加工难度大等诸多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带宽大、结构简单的新型宽带微带功率分配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新型宽带微带功率分配器,包括第一金属导带、第二金属导带、输入端口、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介质基片、接地板和隔离电阻;整个功率分配器关于中轴对称,第一金属导带、第二金属导带为Klopfenstein渐变(克洛普芬斯坦渐变,简称K渐变)匹配节组成的阻抗变换器,接地板上方设置介质基片,介质基片上方设置第一金属导带、第二金属导带、输入端口、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和隔离电阻;所述第一金属导带和第二金属导带自然耦合,输入端口位于所述自然耦合点处;第一金属导带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端口自然耦合;第二金属导带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出端口自然耦合;第一金属导带和第二金属导带之间设置均匀排列的隔离电阻,所述隔离电阻从输入端口方向开始依次为第一隔离电阻、第二隔离电阻、第三隔离电阻、第四隔离电阻、第五隔离电阻。相邻两隔离电阻之间的间隔为第一金属导带长度的1/5。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工作带宽大,带宽为2-18GHz;功率分配器的每一条支节为K渐变匹配节组成的阻抗变换器,结构简单;整个功率分配器采用的是微带结构,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宽带微带功率分配器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宽带微带功率分配器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微带功率分配器,它包括接地板、介质层、微带贴片。本实用新型呈上支路和下支路的对称结构,其中每一条支路是由Klopfenstein渐变(K渐变)匹配节组成的阻抗变换器,利用K渐变匹配节的宽带特性来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微带功率分配器。该微带功率分配器的工作频段2-18GHz,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的多频段或者宽频段的工作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宽带微带功率分配器包括第一金属导带1、第二金属导带2、输入端口3、第一输出端口4、第二输出端口5、介质基片6、接地板7和隔离电阻R1、R2、R3、R4、R5;整个功率分配器关于中轴对称,第一金属导带1、第二金属导带2为Klopfenstein渐变(K渐变)匹配节组成的阻抗变换器,接地板7上方设置介质基片6,介质基片6上方设置第一金属导带1、第二金属导带2、输入端口3、第一输出端口4、第二输出端口5和隔离电阻R1、R2、R3、R4、R5;所述第一金属导带1和第二金属导带2自然耦合,输入端口3位于所述自然耦合点处;第一金属导带1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端口4自然耦合;第二金属导带2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出端口5自然耦合;第一金属导带1和第二金属导带2之间设置均匀排列的隔离电阻R1、R2、R3、R4、R5,所述隔离电阻从输入端口3方向开始依次为第一隔离电阻R1、第二隔离电阻R2、第三隔离电阻R3、第四隔离电阻R4、第五隔离电阻R5。输入端口3、第一输出端口4、第二输出端口5由特性阻抗为50Ω的微带馈线构成,它们的具体形状没有限制,以不影响SMA(同轴连接器)接头的焊接为原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14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界面模块与天线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动力电池叠片专用热烫热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