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撞击力机动车车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6005.4 | 申请日: | 200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17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名华 |
主分类号: | B60R19/26 | 分类号: | B60R19/26;B60R19/3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彦明 |
地址: | 222000江苏省连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撞击 机动车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车架,特别是一种减撞击力机动车车架。
背景技术
机动车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越来越广泛、普遍地使用,据统计显示我国年产机动车在900万辆,同时机动车的碰撞事故也不可避免地增多起来,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损失是巨大的。为此,这就要求机动车制造企业提高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在机动车设计制造时必须最大可能地提升其抵挡碰撞的能力,增强机动车的安全性能。经考察,机动车车架除了起着装配机动车各部件和承载驾乘人员及货物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抵挡机动车碰撞时的撞击力的安全作用。因此机动车抵挡碰撞的撞击力能力的大小是机动车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驾乘人员和机动车自身安全的关键。
根据对机动车碰撞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损失的情况的分析判断发现,之所以碰撞事故的危害损失未能得到减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动车车架在设计制造时就存在着对碰撞的实际能量所产生的撞击力的吸纳、缓释能力太弱,安全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目前,机动车车架在设计制造时大多普遍采用在机动车车架前端装配一根横保险杠的方法来作为机动车的防护安全措施。这种方法太原始太落后,安全技术含量不高,对机动车碰撞的实际能量所产生的撞击力及其震动的吸纳、缓释作用太小。这个关键的安全技术问题至今一直未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创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对机动车碰撞的实际能量所产生的撞击力及其震动有着较强的吸纳、缓释作用的减撞击力机动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减撞击力机动车车架,其特点是:包括车架本体和装在车架本体上的减撞击机构,所述减撞击机构设有保险杠,保险杠与减震器连接,减震器的前部设有导向器,减震器的尾部设有固定座,导向器和固定座与车架本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减震器为筒式阻尼减震器,包括装有压力油的筒式缸体及阻尼活塞,在阻尼活塞的外部套装有减震弹簧,所述导向器套装在筒式缸体外。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所述导向器设有与减震器滑动配合的导向孔,导向器按导向孔的中心对称的分为两块,两块之间通过螺栓相互连接,其中一块与车架本体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机动车车架增加了减撞击力的装置,极大提高了吸纳、缓释机动车碰撞的撞击力及其震动的能力。提高了机动车的安全技术含量,增强了机动车的安全性能,安全技术新颖,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驾乘人员和机动车自身的安全,有效降低机动车碰撞事故的危害损失。采用这种减撞击力的机动车车架制造出来的机动车,安全性能强,迎合了使用者希望机动车的安全性能能够提升得越高越安全的心理愿望,肯定会受到需要使用机动车的人们的喜欢,增强机动车在销售市场的竞争力,并可提高机动车的附加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图2为减震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减撞击力机动车车架,包括车架本体5和装在车架本体5上的减撞击机构,根据机动车发生的正面碰撞、追尾碰撞、侧面碰撞、偏置碰撞和翻滚碰撞的事故现象,在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综合式车架,无梁式车架的适宜位置均可装配减撞击机构,来提升、增强机动车的安全性能。
减撞击机构的规格要求是根据机动车车架结合机动车型用途的实际情况而定,所述减撞击机构设有保险杠1,保险杠1与减震器2连接,减震器2的前部设有导向器3,减震器2的尾部设有固定座4,导向器3和固定座4与车架本体5固定连接。减震器2为筒式阻尼减震器,包括装有压力油的筒式缸体6及阻尼活塞7,在阻尼活塞的外部套装有减震弹簧8,所述导向器套装在筒式缸体外。筒式缸体的前端与保险杠连接,保险杠与车架之间的距离要大于减震器的工作行程2~3厘米。
所述导向器3设有与减震器滑动配合的导向孔,为方便减震器的装配和拆卸检修的需要,导向器按导向孔的中心对称的分为两块,两块之间通过螺栓相互连接,其中一块与车架本体5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名华,未经张名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60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用车气顶液制动系统的安全保护装置
- 下一篇:抗膨胀阳光板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