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驾驶员汽车驾驶行为的综合监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4413.6 | 申请日: | 2009-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9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付锐;郭应时;袁伟;王畅;张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08 | 分类号: | G01S13/08;G01S17/06;G01C23/00;G01B2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员 汽车 驾驶 行为 综合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员汽车驾驶行为的综合监测系统。
技术背景
驾驶行为指的是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根据车辆行驶状况,周围道路环境对车辆做出的不同控制行为。驾驶行为直接影响着道路交通安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员人为因素而引发的比例为70%左右,造成大约5万人死亡,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人为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具体表现为不适当的驾驶行为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如驾驶员错误的操作加速踏板,制动踏板,方向盘使用不正确,不能正确的观察道路周围环境等。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领域中,经常需要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测试,现阶段对驾驶行为进行测试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虚拟的交通环境,在实验室采用计算机虚拟软件将道路环境投影在屏幕上放映,驾驶员使用驾驶模拟器在屏幕前根据虚拟道路环境进行模拟操作,这种测试方法成本低,安全性高,但是实验的真实性不高,驾驶员通常不能达到实际驾驶车辆的状态,这对驾驶行为分析的结果会造成比较大的误差。第二种方法是对驾驶行为进行分解,然后单独分析,如单独地进行驾驶员视觉搜索研究,驾驶员跟车模型研究,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驾驶行为等。这些实验结果能够单独地从某一方面来反应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但是不能将各种驾驶行为特征指标联系到一起进行分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驾驶员汽车驾驶行为的综合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监测驾驶员视觉行为,驾驶员的操作行为,车辆运行状态,周围车辆对驾驶员的影响,以及监测车辆周围道路环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驾驶员汽车驾驶行为的综合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CAN总线和挂接在CAN总线上的服务器、微波雷达测距模块、红外激光扫描模块、制动踏板行程测量模块、方向盘转角测试模块、车辆运动状态测量模块、车道识别模块,以及分别通过网线接入服务器的驾驶员眼睛运动测量模块和环境监控模块;
所述微波雷达测距模块,同时测量同车道内试验车分别与前车的距离和后车的距离;
所述红外激光扫描模块,同时测量试验车与其左前侧和左后侧车辆的距离和相对方向;
所述制动踏板行程测量模块,采集驾驶员踩踏制动踏板的轻重程度;
所述方向盘转角测试模块,采集试验车方向盘的转向和转角;
所述车辆运动状态测量模块,采集试验车的速度、加速度、航向和位置参数;
所述车道识别模块,采集试验车前方道路中车道位置和车道方向;
所述驾驶员眼睛运动测量模块,采集驾驶员的眼睛位置、注视方向、注视目标、眨眼频率;
所述环境监控模块,采集试验车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环境图像;
所述服务器实时接收微波雷达测距模块、红外激光扫描模块、制动踏板行程测量模块、方向盘转角测试模块、车辆运动状态测量模块、车道识别模块、驾驶员眼睛运动测量模块和环境监控模块的监测信号,并实时存储和显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和特点在于:
所述微波雷达测距模块主要包括依次串联的两个微波雷达测距传感器、具有两路输入的第一电压放大A/D转换电路、第一单片机、第一CAN通信单元。
所述红外激光扫描模块主要包括依次串联的两个红外激光扫描传感器、具有四路输入的第二电压放大A/D转换电路、第二单片机、第二CAN通信单元。
所述制动踏板行程测量模块包括依次串联的制动踏板行程测量传感器、第三单片机和第三CAN通信单元。
所述方向盘转角测试模块包括依次串联的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第四单片机和第四CAN通信单元。
所述车辆运动状态测量模块包括依次串联的GPS接收机、第五单片机和第五CAN通信单元。
所述车道识别模块包括依次串联的车道识别摄像机、DSP图像处理装置和第六CAN通信单元。
所述驾驶员眼睛运动测量模块包括眼动仪以及与眼动仪连接的以太网通信单元。
所述环境监控模块包括以太网络交换机,以及分别连接以太网交换机的前视、后视、左视、右视数字摄像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44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卤聚烯烃绝缘复合树脂护套计算机电缆
- 下一篇:一种GPS接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