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燃气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34221.5 | 申请日: | 200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90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乔养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乔养正;赵廷龙 |
主分类号: | C10J3/44 | 分类号: | C10J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5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燃气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燃气发生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废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具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城市地区的环境污染70%以上来自机动车,而机动车废气的产生则取决于内燃机所用的燃料性质。现阶段大多数车用内燃机燃料是液态的汽油或柴油,它们在燃烧时火焰不够稳定、彻底,所排放的废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燃气发生器,该装置具有环保节能的优点,而且成本低,安装方便,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燃气发生器,包括气体压缩泵、空气压缩机、陶瓷保温层、水冷却层、助燃气体层和可燃混合气体层,其特征是由陶瓷保温层、水冷却层、助燃气体层和可燃混合气体层组成一个密封的燃烧罐体;在燃烧罐体内安装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与汽车电源开关相连接;电加热管下面设有燃料托板,燃料托板经过微风管道与助燃气体层相通;空气压缩机与助燃气体层连接;水冷却层通过管道连接到汽车的水箱。
在微风管道上设有电磁阀c和气体恒压器。
可燃混合气体层设有管道与汽车发动机连接,同时设有管道与陶瓷保温层连接;在通往汽车发动机的管道上设有电磁阀e和气体调压器。
气体压缩泵上设有两路管道,一路通往燃烧罐体内,另一路通往汽车排气管;在通往燃烧罐体的管道上设有气体干燥器和煤焦油分离器;在通往汽车排气管的管道上设有气体检测传感器和电磁阀a。
在气体检测传感器和电磁阀a之间设有管道通往陶瓷保温层,在管道上设有电磁阀b。
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燃料为秸秆,经实验测定,秸秆在不完全燃烧下,每立方米产生的气体量为一氧化碳11~20%、氢气10~16%、甲烷0.5~5%、二氧化碳10~17%、硫化氢20mg/m3。
由以上可知,秸秆燃烧产生的可燃气体量接近甚至超过总量的一半还多。因此本车载燃气发生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别是在能源越来越缺乏的今天,车载燃气发生器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石化燃料,这样不仅可以将秸秆等合理利用起来,而且秸秆燃烧产生的废气大大减少,比起煤、石油等石化燃料也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车载燃气发生器包括气体压缩泵6、空气压缩机14、陶瓷保温层5、水冷却层9、助燃气体层4和可燃混合气体层10,由陶瓷保温层5、水冷却层9、助燃气体层4和可燃混合气体层10组成一个密封的燃烧罐体8;在燃烧罐体8内安装有电加热管11;电加热管11与汽车电源开关相连接;电加热管11下面设有燃料板12,燃料托板12经过微风管道13与助燃气体层4相通;空气压缩机14与助燃气体层4连接;水冷却层9通过管道连接到汽车的水箱。在微风管道13上设有电磁阀c1和气体恒压器。
可燃混合气体层10设有管道与汽车发动机连接,同时设有管道与陶瓷保温层5连接;在通往汽车发动机的管道上设有电磁阀e1和气体调压器。气体压缩泵6上设有两路管道,一路通往燃烧罐体8内,另一路通往汽车排气管;在通往燃烧罐体8的管道上设有气体干燥器3和煤焦油分离器7;在通往汽车排气管的管道上设有气体检测传感器2和电磁阀a1。在气体检测传感器2和电磁阀a1之间设有管道通往陶瓷保温层5,在管道上设有电磁阀b1。
本车载燃气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将高密度秸秆颗粒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从而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烧气体。再经过分离、干燥、压缩、冷却等处理,最后输送到汽车发动机。
首先将秸秆颗粒加入燃烧罐体8中,在燃烧罐体中装有由汽车电源开关控制的电加热管11,当汽车发动时,通过开关控制燃烧罐体对秸秆颗粒进行加热燃烧。此时通过空气压缩机14将室外的空气压缩至助燃气体层4。然后通过气体恒压器将助燃气体层4的压力调节至一个恒定的状态。最后通过燃烧罐体8下面的微风管道13输送到燃烧罐中,使得秸秆颗粒逐渐燃烧。在秸秆颗粒燃烧的过程中,外面的陶瓷保温层5可以保证其温度恒定不变,而且可以通过电磁阀c3来控制和调节微风管道13中助燃气体的量,使得秸秆的燃烧状态始终处在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的最佳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乔养正;赵廷龙,未经乔养正;赵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342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秸秆气化炉
- 下一篇:无动力液位自动控制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