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车库空车位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311755.2 | 申请日: | 2009-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7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啟;陈东胜;沈彩琴;安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祥啟 |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刘淑芬 |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潍坊市开发***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车库 车位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车库空车位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立体车库的使用过程中,要随时掌握每一个车位的状态才能为车辆的存取提供最佳运行方式。传统的立体车库对空车位的检测通常采用一车位一光电检测装置的检测模式,即在每一个车位上都安装至少一个传感器用来检测该车位上是否存有车辆,该技术具有成本高,施工量大,检测点分布范围广,故障点多、故障率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检测点少、有利于减少故障率、降低施工成本的立体车库空车位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立体车库空车位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初始化,在每一个载车板上安装用于检测该载车板是否落到地面的下限位传感器,在立体车库升降通道的底层入口处安装检测该入口处是否有车辆的载物传感器,给每一个载车板分配不同的编号,并将表示每一载车板上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存储到存储器中,初始化该存储器中的车辆信息均为无车辆;
B)运行,在立体车库运行时,检查安装在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如果该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表示为未落到地面,则保持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的信息不变,如果检测到某一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表示为落到地面,则根据载物传感器检测的结果刷新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当载物传感器检测有车辆的时候,将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刷新为有车,当载物传感器检测无车辆的时候,将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刷新为无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空车位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当检测到某一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表示为落到地面的时候,重复进行针对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信息的刷新和载物传感器检测过程,直到该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翻转为未落到地面,则将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锁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立体车库空车位检测方法只需在车库出入口安装检测装置,与车库的控制程序相结合,检测点少、施工成本低、故障率低,不但克服了传统检测的上述缺点,而且提高了车库的智能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车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底层车位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立体车库空车位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初始化,在每一个载车板上安装用于检测该载车板是否落到地面的下限位传感器,在立体车库升降通道1的底层入口处安装检测该入口处是否有车辆的载物传感器2,所述载物传感器2可以是如图2所示安装在入口处对角线上的光电开关,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传感器,只要能够根据底层入口处是否有车辆产生两个不同的信号值即可。另外,还要给每一个载车板分配不同的编号,并将表示每一载车板上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存储到存储器中,初始化该存储器中各载车板的车辆信息均为无车辆;
B)运行,在立体车库运行时,检查安装在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如果该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表示为未落到地面,则保持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的信息不变,如果检测到某一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表示为落到地面,则根据载物传感器2检测的结果刷新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当载物传感器2检测有车辆的时候,将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刷新为有车,当载物传感器2检测无车辆的时候,将存储器中有关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刷新为无车。
在步骤B),当检测到某一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表示为落到地面的时候,重复进行针对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信息的刷新和载物传感器2检测过程,直到该载车板上的下限位传感器的状态翻转为未落到地面,则将该载车板是否存有车辆的信息锁定。
在立体车库运行时,只要不断重复步骤B)即可。电脑控制模块根据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即可判断任一时刻每个载车板上是否载有车辆,从而为车辆的存取提供最佳运行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祥啟,未经李祥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117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