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并联高架路岛式车站的阶梯形站台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59811.2 | 申请日: | 200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9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田耕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耕 |
主分类号: | E01F1/00 | 分类号: | E01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 高架路岛式 车站 阶梯 站台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高架道路的公交车站,具体地说是并联高架路岛式车站的阶梯形站台。
(二)背景技术:
并联高架快速路是一种车辆在高架道路上逆向行驶,主要为公共交通服务的新的城市高架道路及城市规划样式。并联高架快速路简称:并联高架路。
用并联高架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及城市规划的骨架,有利于提高城市效率、促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有利于抑制小汽车的使用,有利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并联高架路的通行能力很大。为了避免停站车辆对在快速行车道上越站行驶的车辆造成干扰,确保并联高架路的快速通行能力;为了避免停站车辆之间互相干扰,提供较多的停车道及候车站台,确保公交车以及班车、校车、旅游车、长途车、特许车等车辆的停站;为了为乘客提供:停站少、平均车速高、灵活多样、换乘方便、舒适、可达性好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岛式车站的站台形式很重要。
通过对现有的公交车站进行考察,并查阅有关技术刊物、专利文献,没有发现与本发明同样的技术方案。
为了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文件如下:
1、田耕.并联高架快速路:中国,ZL200520001065.4[P].公告日2007.2.14.
2、田耕.关于并联高架快速路的设想[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9):114.
3、田耕.并联高架快速路[J].交通标准化,2009,(2/3)上半月刊:118.
4、田耕.扭环线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国,200910000364.9[P].公开日2009.5.20.公开号CN 101435178A.
5、田耕.关于并联高架路与扭环线型地铁的设想[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6):24.
6、田耕.电动汽车的受电弓及自动快速充电站:中国,200910136030.4[P].公开日2009.9.16.公开号CN 101531141A.
7、田耕.超级电容电动汽车的受电弓及自动快速充电站[J].北京汽车,2009,(5):37.
8、田耕.并联高架路的岛式车站的立柱站棚:专利申请号:200910163025.2 申请日09、8、20
9、田耕.并联高架路的中间匝道的中凹形墩柱盖梁:
专利申请号:200910163026.7 申请日09、8、20
(三)发明内容:
[1]本发明提出的并联高架路岛式车站的阶梯形站台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为了避免停站车辆对在快速行车道上越站行驶的车辆造成干扰,确保并联高架路的快速通行能力;为了避免停站车辆之间互相干扰,提供较多的停车道及候车站台,方便车辆在中间站、换乘站的停站,方便乘客上站、换乘;为了使并联高架路形成道路网络的问题。
[2]本发明提出的并联高架路岛式车站的阶梯形站台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并联高架路岛式车站的阶梯形站台27靠近慢行停车道22、22’的两个停站边都是阶梯形;阶梯形站台27在慢行停车道22的一侧有主候车区26,在主候车区26的侧后方至少有一个副候车区211,并且有相应的停车道21;阶梯形站台27在慢行停车道22’的一侧有主候车区26’,在主候车区26’的侧后方至少有一个副候车区211’,并且有相应的停车道21’。
2、在阶梯形站台27的中间,有多部相对较窄的楼梯8、10等连接站厅层4或地面。
3、在站厅层4有连接地面的楼梯11,楼梯11距离地面人行横道9较近。
4、在站厅层4的下面有地面小客车停车站13,并有相应的楼梯12;当站厅层4下面的空间高度不足够时,可以将小汽车停车站15设置在站厅层4的一侧,并有相应的楼梯14。
5、上述所称的楼梯8、10、11、12、14等多部楼梯可以是踏步楼梯,也可以是电动扶梯,也可以是升降电梯,也可以是它们之间的组合。
6、当两个阶梯形站台27a、27b立体十字交叉,可以构成并联高架路的立体十字交叉换乘站31;立体十字交叉换乘站31有连通27a、27b供乘客上下的楼梯32。
7、当两个阶梯形站台27d、27e立体叠摞,可以构成并联高架路的立体叠摞换乘站51;立体叠摞换乘站51有多部连通27d、27e供乘客上下的楼梯10d等;在立体叠摞换乘站51的快速行车道的外侧有外匝道61、64、61’、64’以及外车道62、62’。
8、上述所述技术方案的原则适合上下乘客的车门在车辆右侧的右行制车辆,其原则也同样适合上下乘客的车门在车辆左侧的左行制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耕,未经田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98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