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辣椒红色素脱磷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56546.2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申;史书杰;田亚丽;周小利;马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俊良 |
主分类号: | C09B61/00 | 分类号: | C09B6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536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辣椒 红色素 磷脂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有机化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辣椒红色素脱磷脂 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从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红色素在国内已经形成产业,目前,年产辣 椒油树脂3000吨左右,进一步脱辣成辣椒红色素去应用。目前存在 的问题是辣椒油树脂中磷脂含量过高,影响脱辣工艺,辣椒红色素中 的沉降物、丙酮不溶物超标,影响到辣椒红色素的应用范围。
丙酮不溶物是辣椒红色素的重点指标之一,一般要求不超过2%。 丙酮不溶物主要是指含磷的脂肪酸脂,不同的辣椒原料,磷脂的含量 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甜椒的色素含量较高,适合作提取色素的原 料,但是磷脂含量也高,甜椒提取的辣椒油树脂中磷脂含量高达10% 以上,给提取红色素造成很大的困难。
现有的辣椒红色素生产技术都是由溶剂油(一般是6#油或工业 己烷)从红辣椒中浸取辣椒红色素和辣椒素的混合物,形成混合油, 再用真空浓缩的方法回收溶剂,得到辣椒油树脂,然后脱辣,分离辣 椒红色素和辣椒素。在脱辣过程中虽可以去除一部分的磷脂,但磷脂 含量仍然超标,如果用含磷脂高的原料,现有的生产技术达不到要求, 辣椒红色素和辣素也不能分离好。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产品纯 度高的辣椒红色素脱磷脂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辣椒红色素脱磷脂的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将辣椒颗粒用 溶剂油浸取过滤后形成的混合油与食用磷酸水或食用柠檬酸水充分 混合酸化,把油溶磷脂改性成水溶;使混合油与含磷脂的酸水自然分 层后取出上层的混合油,再对混合油多次沉降分离,达到混合油和酸 水液的纯净分离,再将混合油送去浓缩蒸发。
本发明在辣椒颗粒于溶剂油中浸取形成的混合油浓缩蒸发之前, 对混合油进行酸洗。在酸洗罐中先注入食用磷酸水或食用柠檬酸水, 其注入量不要超过酸洗罐的三分之一高度,混合油在进入酸洗罐前进 行过滤去掉固形物,再由酸洗罐底部多孔喷射注入,达到混合油和酸 水液的充分混合;酸洗的混合油由底部上升,达到混合油与酸水液的 分离。
所述食用磷酸水或食用柠檬酸水的体积浓度为1~10‰,优选3‰。
由酸洗罐顶部取出混合油,注入沉降罐,再进行一次沉降分离达 到混合油和酸水液的二次分离,由顶部取出混合油转到另一沉降罐, 达到纯净分离,由沉降罐顶部取出的混合油送去浓缩蒸发。
分离出的酸水液静置沉降后析出溶剂油和色素,将溶剂油和色素 取出后加热至80~90℃使溶剂油挥发,挥发的溶剂油进入水冷却器回 收。
由酸洗罐和沉降罐中取出的酸水液注入到酸水处理罐,对酸水液 中的溶剂油和色素进行回收。酸水液注入到酸水处理罐后,先进行48 小时的沉降,溶剂油和色素从酸水液中析出,由酸水处理罐的上部出 液口取出,送回到酸洗罐;对余下的酸水液注入水蒸气,使温度达到 80~90℃,使酸水液中的残留溶剂油充分挥发,挥发的溶剂油进入水 冷却器冷却回收。酸水处理罐在此处三个连用,以保证充分的沉降分 离时间。
酸洗罐、沉降罐和酸水处理罐的数量和大小由每天处理原料的数 量来确定,例如:每天加工30吨原料需要1个6m3的酸洗罐、2个 6m3的沉降罐,3个2m3的酸水处理罐,材质均需型号304不锈钢。
处理后的混合油经过浓缩后得到的辣椒油树脂中,丙酮不溶物可 降到5%以下,再经过脱辣处理,辣椒红色素中的丙酮不溶物可降到 2%以下。
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对产品提纯好,降低辣椒红色素中 丙酮不溶物的含量由10%左右降低到2%以下,使提取的辣椒红色素 可以应用到食品上。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酸洗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沉降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酸水处理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合油出口,2排气孔,3提取管,4酸水液,5喷射圆 管,6酸水进管,7酸水排管,8混合油进口,9溶剂油出口,10保温 层,11自来水进管,12水蒸气进管,13液位计。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生产过程中去除辣椒红色素中磷脂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俊良,未经崔俊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565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