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纤维素制取氢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48470.9 | 申请日: | 200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1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田志坚;温国栋;徐云鹏;曲炜;李鹏;徐竹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3/32 | 分类号: | C01B3/3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周秀梅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素 制取 氢气 方法 | ||
1.一种从纤维素制取氢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水热条件下,以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为重整催化剂体系,在压力1~20MPa、温度为180~320℃的低温水热条件下,以纤维素为原料制取氢气;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所用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为Pt、Pd、Ni、Co、Ir、Ru、Rh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2~10wt%;所用金属催化剂的载体为活性碳、硅胶或氧化铝。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水相中添加酸性物质或不添加酸性物质,以水自身可逆电离产生的H+催化纤维素的水解,同时,利用金属催化剂催化水解产物的水热重整制氢反应;
所述酸性物质为水溶Bronsted酸、水溶Lewis酸、固体酸。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纤维素占纤维素与水质量之和的0.2~10wt%,催化剂的加入量与加入纤维素质量之比为0.1∶1~3∶1,反应温度为200~280℃,反应压力为1.5~7MPa,反应时间为0.5~20h。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纤维素占纤维素与水总质量之和的0.5~5wt%,催化剂的加入量与加入纤维素质量之比为0.2∶1~2∶1,反立时间为1~12h。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组分占催化剂总量的3~6wt%,金属活性组分为Pt,载体为活性炭。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催化剂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
以金属活性组分的可溶性前驱物为原料,采用NaBH4或HCHO为还原剂,于水溶液中,前驱物于载体表面原位还原,过滤、干燥得催化剂。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物为H2PtCl6和Pt(NH3)4(NO3)2中的一种;
所述NaBH4还原法在0~50℃的中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其中NaBH4与Pt的摩尔比在5∶1与15∶1之间;
所述HCHO还原法在60~100℃的碱性条件下进行,其中HCHO与Pt的摩尔比在5∶1与25∶1之间。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催化剂还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
采用的浸渍液为含金属活性元素的前驱物H2PtCl6和Pt(NH3)4(NO3)2中的一种;
将载体于浸渍液中浸渍4h后于80℃水浴中蒸干,100~130℃烘干,再在300~600℃氮气气氛中焙烧1~5h,此后在400~700℃用氢气还原1~5h,制得负载型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847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