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微囊藻毒素快速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47559.3 | 申请日: | 2009-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3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隋国栋;刘思秀;张金玲;赵望;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微囊藻 毒素 快速 检测 微流控 芯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检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的微流控芯片,并提供了该芯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赤潮”和淡水中“水华”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主要的江河入海区都有过“赤 潮”现象。目前“赤潮”和“水华”的发生频率和范围日趋严重,我国的主要海湾以及内陆主要 湖泊(太湖、滇湖,巢湖)都有多次爆发的报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养殖业和人类的健 康。由藻类毒素引起的中毒现象也有多次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人口800万,仅1994年 到2005年便有500次相关中毒事件报道。根据记载,1970年以前人类PSP中毒事件约有 1600次(Prakash et al.,1971),而1970到1984年就发生了900次。(WHO,1984)发生地 覆盖美国、欧洲、日本、亚太地区、南美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
目前国内水污染情况严重,其中藻类引起的环境污染更是日益加重:表现为蓝藻,绿藻 的爆发频率和范围呈急剧上升趋势。在温度和营养成分适宜的情况下,藻类迅速繁殖,在 水面堆积造成污染;当藻类死亡时,又消耗水中氧气造成水生鱼类大量死亡,发出恶臭导 致反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藻类可以产生各种毒素,影响水生动物的安全以及人类的健康。 藻类毒素还可在鱼类体内富集,从而通过食物链来进入人类的饮食。另外,藻类毒素化学 性质非常稳定,高温蒸煮以及普通自来水的净化系统均难以将其清除。因此每年藻类爆发 不仅造成淡水鱼类的大量死亡,破坏自然以及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淡水 环境中的主要藻毒素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它主要危害肝脏,也是一种强烈的致癌 剂。我国现颁布执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0.001mg/L)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GB3838-2002。微囊藻毒素-LR,0.001mg/L)都包含了微囊藻毒素的检测项目;世界 卫生组织(WHO)在其推荐的饮用水标准指导(第二版)中也增加了微囊藻毒素(MC,1ug/L) 等指标(WHO.1998)。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水生环境和保护养殖业,国家急需用于绿藻爆发的预警系统,而 这种系统的关键构件就是能遥控监测各种藻类毒素浓度,水中氮、磷、有机物含量、PH 值、水温、氧气含量以及光照强度和水体浑浊度的微型传感器系统。通过在大面积水体上 分布这种传感器,实时监控水体中的各种参数和毒素浓度,便可以对饮用水质量和绿藻爆 发提供预警。
国内外现行的藻类毒素检测技术主要包括:
1)生物检测法。主要采用喂食小鼠、家蝇等毒素的方法,缺点是周期长,费用高,重 复性差,而且需要专门培训的人员来操作。
2)物理化学法。主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重现性好, 但设备功能单一,体积大和价格昂贵,便携性、选择性差。
3)细胞毒性检测技术。直观方法来观察加入毒素后,细胞的反应来判断毒素种类,灵 敏度高,但只能做定性测量,不能测定浓度而且需要良好的细胞培养技术。
4)放射性标定法。仪器昂贵,测试费用高,并且适用毒素检测范围窄。
5)免疫检测技术。免疫技术主要利用抗原和抗体专一、特异结合的特点对毒素进行定 性,定量检测,现主要有直接竞争检测法,间接法,“三明治”法。这种方法专一性强,灵 敏度高,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方法,但操作比较繁琐,商业化试剂盒价格昂贵,主要为手 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而且需要专业人员。
目前,大多数藻类毒素使用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的HPLC-MS或GC-MS检测,样品 制备过程复杂、耗时长,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检测费用很高。因此限制了常规检测次 数。近年来,美国、德国和我国的科学家运用免疫技术结合计算机、传感器技术,研究水 中藻毒素的原位免疫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样品前处理繁琐、需要检测仪器配合、检 测时间较长和检验人员需要较高的素质及受过良好的培训、不适合野外操作,时间分辨率 低,检测成本高等缺点。现在急需要一种高效,快速,便携和低价的检测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7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