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直升机吊运混凝土的吊罐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41313.5 | 申请日: | 2009-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2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缪谦;夏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65D88/54 | 分类号: | B65D88/54;B65D90/00;B65D90/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直升机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网建设中的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直升机吊 运混凝土的吊罐。
背景技术
混凝土基础抗压强度大,是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混凝土基础所需的 混凝土通常采用人工或机械现场搅拌、即时浇注的方法,搅拌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混凝土 质量不易保证。尤其对穿越高山大岭的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其杆塔基础所需混凝土总量大、 物料和设备运输十分困难,此时如仍采用人工或机械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方式很难满足施工需 要。如果在合适地点建立混凝土搅拌中心,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搅拌混凝土,再用直升机将 成品混凝土吊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浇注,这样不仅保证了混凝土质量,而且大大减少了物料和 设备运输及现场堆放、降低了工作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避免了运输通道的林木砍伐、保护 了生态环境。
使用直升机进行杆塔基础所需成品混凝土的吊运需要有配套的承纳混凝土的吊运工具— —吊罐。由于国内外直升机机型限制了其外挂负荷的范围,为了尽可能提高直升机单次吊运 混凝土的吊运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吊运次数和时间,方便现场浇注,因此要求吊罐 应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具有自重轻、承纳容量大、启闭卸料方便灵活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直升机吊运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所需成品混凝土提供一种重量轻、 承纳容量大、结构简单、启闭卸料方便、吊运安全可靠的吊运工具——吊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直升机吊运混凝土的吊罐,包括吊耳、罐体、卸料机构和支架,所述罐体分为 三段,所述吊耳焊接在所述罐体的顶部,所述卸料机构安装在所述罐体底部,所述罐体通过 中部的承托座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罐体和所述支架使用开口销或螺栓连接。
其中,所述罐体由钢板焊接而成,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为圆柱体,下段为方体,中 段的顶端为圆形截面、底端为方形截面、中间采用变截面过渡。
其中,所述罐体的上段、中段和下段都再分为2~3小段,每小段由不同厚度的钢板制成, 所述每小段所采用的钢板厚度各不相同,上部的小段钢板厚度较薄,下部的小段钢板厚度较 厚,并且钢板的厚度逐渐过渡,此种结构形式是根据罐体的受力分布趋势设计,使得罐体受 力更加合理、总体重量更轻。
其中,所述卸料机构包括传动啮合齿轮副、齿轮轴、卸料结构和启闭管,所述传动啮合 齿轮副安装在各自齿轮轴上,所述齿轮轴则安装在所述罐体的下段上,卸料结构的顶端焊接 在所述传动啮合齿轮副上,启闭管则焊接在卸料结构上。
其中,所述传动啮合齿轮副共有两套,每套两个齿轮,该两个齿轮相互啮合,并可围绕 各自齿轮轴啮合转动,所述两套传动啮合齿轮副通过齿轮轴对称安装在所述罐体的下段的两 个相对的钢板上。
其中,所述卸料结构共有两件,每件由两侧对板和底部弧形卸料板焊接而成,通过启闭 两块对称的弧形卸料板可实现罐体内混凝土的卸料和封闭,两侧对板的顶端焊接于所述两套 传动啮合齿轮副的各一个齿轮上。
其中,所述启闭管共有四件,焊接在所述卸料结构的两侧对板上。
其中,所述吊耳为三件,沿罐体的圆周均布焊接在所述罐体的顶部。
其中,所述支架为由型钢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之吊罐的罐体采用多段不同厚度的钢板制成,充分发挥了吊罐的承载能力,重
量轻,可最大限度的利用直升机的外挂能力吊运混凝土。
2.卸料机构采用传动齿轮方式,通过齿轮啮合可实现单人单侧或多人双侧开启与闭合卸 料机构,且启闭灵活。
3.支架与罐体采用开口销或螺栓连接,直升机可只吊运罐体,支架仅用于往罐体中灌装 混凝土时为罐体提供支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被更清楚的理解,并便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下面给出与本发明 相关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之吊罐的示意图。
图2为罐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卸料机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为正视图,图4为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413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