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软管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32218.9 | 申请日: | 200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5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明 |
主分类号: | C09J5/06 | 分类号: | C09J5/06;F16L1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321017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软管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软管的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大径管内壁粘 附小径管的软管制造方法,属于软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在大径管内穿插小径管后使之相互牢固粘接,一直是 软管制造业的困难工艺之一。检索发现,申请号为WO98/21024的国 际专利申请以及欧洲专利EP1011960公开了一种解决上述工艺的技 术方案,其基本的工艺步骤是将外表面沿长度方向敷有热熔胶的小径 管穿插如大径管中,之后压迫大径管,使其内表面与小径管敷有热熔 胶的外表面接触,从而使将小径管粘附于大径管的内表面上。
该技术方案虽然提供了解决了大径管内穿插小径管后使之相互 粘接的一条可行工艺途径,但却存在以下缺点:1)需要压迫大径管, 使之变形后与小径管接触,因此外管容易受到损伤,尤其当内、外管 的管径差异较大时更是如此;2)内、外管在大径管处于受压变形的 状态下粘接,当外界压力释放后,粘接处存在内应力,影响粘接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使 大径管和小径管在自然状态下粘接的复合软管制造方法,从而避免软 管受损,并保证粘接强度。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复合软管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基本工 艺步骤:
第一步、将外表面长度方向敷有至少一条粘胶的小径管与充气软管以 及具有凹槽的支撑芯棒(即可同时、也可先后)插入大径管内;
所述充气软管位于所述凹槽底部;所述小径管位于所述凹槽上 部,且其管内衬有支撑芯轴,其敷有粘胶的外表面邻近所述大径 管的内表面;
第二步、向充气软管内充气,使之膨胀后将小径管顶起,直至小径管 敷有粘胶的外表面与所述大径管的内表面接触;
第三步、待粘胶使小径管粘附在大径管的内表面后,释放气压,抽去 所述支撑芯棒、充气软管以及支撑芯轴。
不难理解,由于本发明通过内部充气由内朝外逐渐施加粘胶的粘 结压力,因此可以彻底避免大径管以及小径管在上述工艺过程中受 损;并且大径管和小径管分别在支撑芯棒和支撑芯轴的作用下可以始 终基本保持原有形状,因此粘结处不存在变形应力,粘接可靠。尤其 是,通过控制充气压力,可以使粘胶与大径管和小径管充分粘结,从 而获得理想的粘接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完善是,在有特殊需要的时,可采用共挤法将粘 胶以及电热丝与小径管制成一体,即所述粘胶为通过共挤敷着在小径 管外表面的热熔胶,所述热熔胶内夹有电热丝。这样,即使热熔胶处 于非熔状态,也可以进行以上第一步,只要在第二步中待小径管外表 面与大径管内表面接触后,使电热丝通电,将热熔胶熔化即可。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第一步中大径管定位于支撑架 内,且对应小径管敷有粘胶外表面的大径管外表面抵靠在所述支撑架 上。这样,即使大径管受到较大的内压,也可以保持原有形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需要制造的大径管内壁粘附小径管的复合软管结 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一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二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第一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第二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小径管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复合软管成品如图1所示,小径管4通过粘胶2粘附 于大径管1的内壁上。
该复合软管的制造过程如下:
第一步参见图2——将外表面长度方向敷有一条粘胶2(冷胶或 热熔胶)的小径管4与硅胶充气软管5以及具有凹槽的支撑芯棒6 先后插入大径管1内;支撑芯棒6的截面呈C形,外径与大径管1 的内径相配,因此可以保持大径管1的形状。充气软管5位于凹槽底 部,小径管3位于凹槽上部,且其管内衬有支撑芯轴3,其敷有粘胶 2的外表面邻近大径管1的内表面,支撑芯轴3的外径与小径管4的 内径相配;
第二步参见图3——向充气软管5内充气,使之膨胀后将小径管 4顶起,直至小径管4敷有粘胶2的外表面与大径管1的内表面充分 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明,未经陈正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322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下一篇:农村生活污水新型能源综合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