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29705.X | 申请日: | 2009-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6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韦金城;王晓燕;廖宝梁;辛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B21/32 | 分类号: | G01B21/32;G01L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03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路面 应力 应变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沥青路面结构性能研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对基于力学的沥青路面设计研究的深入,路面检测仪器已经成为观测路面材料性能衰变和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响应的重要的工具。然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传感器的布置和排列方式,测量的数据不能很好地符合路面实际情况。另外,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方式也都是间歇式的,而非连续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数据测量准确、更符合路面实际情况的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在试验路适当位置预埋沥青层应变传感器、土压力盒、温度传感器和轴传感器,通过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得到路面应力应变:
所述沥青层应变传感器预埋在沥青混合料层底,以获取沥青混合料层底动态应变数据;
所述土压力盒预埋在沥青混合料层底,用于测量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土基表面的垂直压力;
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定路表、1/2沥青层以及沥青层底部的温度,温度传感器由三个热电偶组成;
所述轴传感器预设在试验路表层:在试验路表层预设三个轴传感器,三个轴传感器成“Z”字形排列,相互平行的两个轴传感器与行车方向相垂直,使用结构几何学原理和每个轴传感器被触发的时间,即可以确定每个轮子的精确位置;
土压力盒、沥青层应变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轴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传感器连接器与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
温度传感器还可以由四个热电偶组成,分别用于测定路表、1/2沥青层、沥青层底部及基层中部的温度。
所述沥青层应变传感器和土压力盒优选预埋在外车轮轨迹线的位置。所述外车轮轨迹线距外车道标线中心线的距离=(单个行车道的宽度-轮距)/2。
在沥青混合料层底预埋4×3个沥青层应变传感器,沿行车方向:
第一排和第四排纵向埋设,沥青层应变传感器与行车方向相平行,可得到纵向应变;中间二、三排横向埋设,沥青层应变传感器与行车方向相垂直,可得到横向应变。沥青层应变传感器两两间距不小于60cm。
所述沥青层应变传感器、土压力盒、轴传感器均为市售产品。
本发明的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一、各种传感器根据测量需要合理地布设在适当位置,使测量数据更准确,更符合路面实际情况,如,布设的12个沥青层应变传感器既可以得出纵向应变,又可以得出横向应变,能更好的扑捉到路面的应力应变;三个轴传感器成“Z”字形排列,使用结构几何学原理和每个轴传感器被触发的时间,即可以确定每个轮子的精确位置;
二、各种传感器合理布设在适当位置,结合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数据采集的连续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中各传感器水平面布置图;
附图2是图1所示传感器的竖直面布置图;
附图3是本发明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中外车轮轨迹线确定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中轴传感器工作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
路面应力应变检测方法
一、如附图1、2所示,在试验路上预埋沥青层应变传感器1、土压力盒2、温度传感器3和轴传感器4
沥青层应变传感器1(建筑技术试验室(CTL)生产的沥青应变仪):
在沥青混合料10层底外车轮轨迹线21的位置预埋12个沥青层应变传感器1。沥青层应变传感器1沿行车方向以4排3列的方式布置。第一排和第四排纵向埋设,沥青层应变传感器1与行车方向相平行,可得到纵向应变;中间二、三排横向埋设,沥青层应变传感器1与行车方向相垂直,可得到横向应变。沥青层应变传感器1的两两间距为60cm。
外车轮轨迹线21的确定:
外车轮轨迹线21距外车道标线中心线22的距离=(一个行车道的宽度a-轮距b)/2。
如附图3所示,一个行车道的宽度a=3.75m,轮距b=1.8m,那么,外车轮轨迹线21距外车道标线中心线22的距离=(3.75-1.8)/2=0.975m。
附图3中的23为路中心线。
土压力盒2(Geokon 3500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未经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97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