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线源极和线漏极的晶体管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25703.3 | 申请日: | 2009-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3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 发明(设计)人: | 穆罕默德·本瓦迪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原子能委员会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417;H01L21/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田军锋;魏金霞 |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线 线漏极 晶体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场效应晶体管领域。
更确切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其至少包括栅极、绝缘 体、漏极、源极,将源极与漏极分离的半导体材料,栅极和绝缘体每个 都包围由源极、漏极和半导体材料构成的组件,绝缘体设置在栅极和所 述组件之间。
背景技术
晶体管的设计,特别是寻求最小化时,要考虑不同的标准,特别是 所需的性能以及所使用的制造工艺。
用于制造晶体管的工艺应当优选地精确而不昂贵。
平面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特别取决于连接晶体管的漏极和源极的 导电沟道的几何形状。例如,以ID表示的漏极电流特别取决于沟道宽 W与沟道长L之比(W/L)。获得较好的漏极电流ID的解决方案包括例 如减小沟道的长度L以增大漏极与源极之间的场效应E,而无须在漏极 和源极之间施加过大的电势VDS(E=VDS/L)。
此外,有可能出现与晶体管几何形状相关的不期望的效应,如边缘 效应,并降低晶体管的性能。
为满足这些要求,文献US 2005/0253134提出了一种具有圆柱形结 构的“低栅极”晶体管,该圆柱形结构提供了较好的宽长比(W/L)并 减弱了边缘效应。更确切地,根据一种可替代的现有技术,晶体管基于 其上沉积有半导体层的光纤,光纤芯部是空的。漏极和源极关于光纤轴 线对称地实现在半导体层的内周面上。如此形成的组件由绝缘层包围, 之后在所述绝缘体的整个外周面上沉积形成栅极的层。
虽然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能够通过利用晶体管沿光纤的长度而提 供较好的宽长比,但该解决方案需要复杂而昂贵的制造工艺。
在本文中,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场效应晶体管,这种场效应晶体管具 有与现有技术所提出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并且其能够以更加直接和更便 宜的制造工艺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场效应晶体管,该场效应晶体管至少包 括栅极、绝缘体层、漏极、源极、将源极连接到漏极的半导体材料,栅 极和绝缘体层每个都包围由源极、漏极和半导体材料所构成的组件,绝 缘体层设置在栅极和所述组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漏极和源极分别由以平行方式设置且彼此不相连接的 第一和第二电导体构成,半导体材料层包围第一和第二电导体的整个周 界以及它们的至少一部分长度。
换句话说,两个涂覆有半导体的电导体分别构成晶体管的漏极和源 极。这两个电导体设置成彼此平行,间隔开导电沟道的长度。该组件嵌 入到绝缘体中,构成栅极的导体包围该绝缘体。
在该构造中,由位于两个导体之间的半导体的厚度所限定的晶体管 的长度更加稳定并且可以非常纤细。
有利地,晶体管的长度等于半导体层的厚度;该长度例如在10纳 米到1微米之间。
优选地,晶体管的宽度等于第一或第二导体的长度。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和第二导体呈圆柱形形状,且栅极也可以 是圆柱形导体。
该线或圆柱形结构的优势在于提供用于接收更大电荷的表面,从而 提供更好的电性能。具体地,将收集邻近于漏极的所有电荷,而在平面 结构中,仅在与源极和漏极相对的表面之间的区域中的电荷被收集。
此外,由于源极平行于漏极而且漏极和源极没有突出部分,所以限 制了边缘效应,并降低了沟道中的干扰,从而使沟道中具有连续性和电 学均一性。
另外,为了借助栅极电压VG获得对沟道电荷的良好控制,绝缘体 的电容COX必须尽可能大,绝缘体的厚度EOX必须尽可能薄,并且构成 绝缘体的材料的介电常数εOX必须尽可能大。例如,绝缘体的厚度可以 大于100纳米。
附图说明
从以下参照附图所进行的描述中——这些描述是出于提供信息的 目的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其它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个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构成晶体管的不同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晶体管的分解图;
图3是根据一个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晶体管的横剖图;以及
图4是将本发明晶体管结合到纺织结构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原子能委员会,未经原子能委员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57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