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光心摄像中的调整方法和共光心摄像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15111.3 | 申请日: | 2009-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3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 发明(设计)人: | 赵光耀;王静;刘源;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H04N5/2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5181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心 摄像 中的 调整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共光心摄像中的调整方法和共光 心摄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视频图像从SDTV发展到HDTV,计算机图像 从VGA发展到UXGA,面阵图像传感器也从几十万像素发展到几百万像素。图 像分辨率在不断提高,镜头视角也在不断地提升。
然而,技术的发展仍旧赶不上人们对高分辨率宽视角图像的需求。并且, 视角越大,图像的几何失真也越大。所以,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利用已有 分辨率的图像传感和视角不大的无几何失真镜头,拼接出更高分辨率和更大视 角无几何失真的活动或静止图像,一直是视频处理技术的热点之一。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针对图像拼接过程中,相邻摄像机的视角边缘存在偏差,且各个图像传感 器(Sensor)的拍摄方位无法保证一致的问题,现有技术给出的调整摄像机光心 位置和Sensor拍摄方位的方法,采用的设备体积过大,成本过高;且操作的方 法非常复杂,尤其是在调整Sensor拍摄方位的时候,光心也会随之移动,导致 调整操作异常困难。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光心摄像中 的调整方法和共光心摄像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共光心摄像中的调整方法包括:
将同心万向节设置在摄像机芯外壳和支架之间,以使摄像机芯和支架通过 所述同心万向节相连接,所述同心万向节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摄像机芯的实际光 心重合;
通过转动所述同心万向节调整所述摄像机芯,以对共光心摄像进行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共光心摄像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摄像机 芯,其中,在摄像机芯外壳和支架之间连接有同心万向节,所述同心万向节的 旋转中心与所述摄像机芯的实际光心重合;
所述同心万向节,用于通过自身的转动调整所述摄像机芯,以对共光心摄 像进行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摄像机芯外壳和支架之间设置同心万向节, 使同心万向节的旋转中心与摄像机芯的实际光心重合,通过转动同心万向节调 整摄像机芯以对共光心摄像进行调整。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精细地调整摄像机 拍摄方向以使摄像机视角边缘对齐以及调整Sensor拍摄方位的同时,保证摄像 机光心的位置不变,容易调整、便于操作,且所采用的设备体积小,系统成本 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 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共光心摄像中的调整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共光心反光结构纵切面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共光心反光结构横切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采用球腰制动万向节时的顶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采用球腰制动万向节时的侧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采用球顶制动万向节时的侧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采用三轴旋转万向节时的示意图;
图8a和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共光心摄像中的调整方法的实验结 果对比图,图8a为未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时得到的原始图像;图8b 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处理后得到的图像;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共光心摄像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共光心摄像中的调整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5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良的用于生产核苷酸糖的方法
- 下一篇:可折叠便携式无线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