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深度加氢脱硫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04236.6 | 申请日: | 2009-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1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一;刘继华;丁贺;方向晨;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65/04 | 分类号: | C10G65/04 |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李微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 深度 加氢 脱硫 方法 | ||
1.一种柴油深度加氢脱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柴油原料与氢气先经过气液逆流加氢反应区,气液逆流加氢反应区流出物进入气液并流加氢反应区,气液并流加氢反应区采用气液并流向下流动操作方式,其中气液逆流加氢反应区使用Mo-Co型加氢精制催化剂,气液并流加氢反应区使用Mo-Ni型加氢精制催化剂或者W-Mo-Ni型加氢精制催化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液并流反应区反应流出物进行气液分离,气相脱除硫化氢后作为循环氢使用,循环氢全部循环至气液逆流反应区,或者部分循环至气液逆流反应区,部分循环至气液并流反应区。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过程需要的新氢进入气液逆流反应区。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脱硫化氢后循环氢中的硫化氢浓度为300~500μL/L,与补充新氢混合用于气液逆流加氢反应区。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液逆流反应区装填的催化剂为Mo-Co型加氢精制催化剂,以氧化物计金属含量为8.0wt%~35.0wt%;气液并流反应区装填的催化剂为Mo-Ni型加氢催化剂或W-Mo-Ni型加氢催化剂,以氧化物计金属含量为8.0wt%~35.0wt%。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液逆流反应区装填的催化剂中,以氧化物计金属含量为10.0wt%~30.0wt%;气液并流反应区装填的催化剂中,以氧化物计金属含量为10.0wt%~30.0wt%。
7.按照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液逆流反应区与气液并流反应区催化剂的体积比为1∶3~3∶1。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液逆流反应区的操作条件如下:氢分压2.0MPa~10.0MPa,温度320℃~370℃,液时空速2h-1~10h-1,氢油体积比200~500Nm3/m3;气液并流反应区的操作条件如下:氢分压2.0MPa~10.0MPa,温度320℃~420℃,液时空速2h-1~10h-1,氢油体积比200~1000Nm3/m3。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气液逆流反应区顶部加入加氢保护剂。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柴油原料为催化裂化柴油、焦化柴油、直馏柴油或上述原料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423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圆筒式组合电池
- 下一篇:一种电池箱密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