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化后无残余刺激性气味的紫外光木器哑光清漆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97319.7 | 申请日: | 2009-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0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向科;张麒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富臣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175/14 | 分类号: | C09D175/14;C09D167/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叶克英 |
| 地址: | 2017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化 残余 刺激性 气味 紫外光 木器 清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器涂料,特别是一种固化后无残余刺激性气味的木器用紫外光辊涂哑光清漆。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的木器紫外光辊涂哑光清漆,在固化后漆膜的残余刺激性气味很大(主要为苯甲醛),特别是在一些柜体和抽屉内部尤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体系中光引发剂裂解后产生苯甲醛、环己酮、苯甲酸甲酯、二苯甲醇等有刺激性气味的小分子。几种常用光引发剂的裂解方程式如下:
1、Irgacure 651(α,α′二甲基苯偶酰缩酮)的裂解:
2、Darocur 1173(2-羟基2-甲基-1-苯基丙酮)的裂解:
3、Irgacure184(1-羟基环己基苯甲酮)的裂解:
4、BP(二苯甲酮)的夺氢引发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化后无残余刺激性气味的紫外光木器哑光清漆,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固化后无残余刺激性气味的紫外光木器哑光清漆,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改性丙烯酸酯 35%~50%,
功能性单体 35%~45%,
消泡剂 0.1%~0.3%,
流平剂 0.3%~1%,
消光剂 0%~11%,
光引发剂 5%~7%,
分散剂 0%~1.0%。
以上各个组分的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改性丙烯酸酯选自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长兴化学6121F-80(含20%DPGDA;粘度:19000~32000cps at 25℃;Tg:27.4℃)、千叶化工UV2300(官能基:3;NCO值:≤3mg KOH/g);粘度:80000±15000cps at 25℃)、聚酯丙烯酸酯(PEA)巴斯夫的PE56F(分子量:750g/mol;粘度:20000~40000cps at 23℃;羟值:约70mg KOH/g)或拜耳化学VP LS 2110(含30%DPGDA;粘度:17000cpsat 23℃)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功能性单体为长兴化学EM219(异癸基丙烯酸酯,ISODA)、长兴化学EM223(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长兴化学EM231(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或EM2380(乙氧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3EOTA)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消泡剂为毕克化学BYK141(破泡聚合物和聚硅氧烷溶液;密度:0.87g/ml at 20℃;不挥发份:3.2%;闪点:28℃;溶剂:烷基苯/异丁醇=11/2)或迪高化工公司TEGO 920(不含硅酮的有机聚合物;活性物含量:100%;粘度:800~2500cps at 25℃;折光指数:1.475~1.478)中的一种以上;
流平剂为埃夫卡助剂公司EFKA 3777(氟碳改性聚丙烯酸酯;密度:0.97~0.99g/ml at 20℃;不挥发份:69~71%;闪点:25℃;溶剂:二甲苯)、毕克化学BYK310(聚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密度:0.91g/ml at 20℃;不挥发份:25%;闪点:25℃;溶剂:二甲苯)或迪高化工公司TEGO 450(聚硅氧烷-聚醚共聚物;活性物含量:100%;粘度:150~400cps at 25℃;折光指数:1.436~1.440;密度:1.01~1.04g/ml at 25℃)中的一种以上;
消光剂为二氧化硅消光粉,如美国格雷斯的RAD2105、德固萨化学的OK-500中的一种以上;
光引发剂为常州华钛化学RUNTECURE 1059(4-苯基-二苯甲酮,4PBZ),常州华钛化学RUNTECURE 1056(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MOBB)、巴斯夫LucirinTPO(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长兴化学6420(反应型三级胺助引发剂;延展率:30.2%;粘度:15~25cps at 25℃)或它们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富臣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富臣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73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3D打印技术的仿人欠驱动机械手
- 下一篇:一种伺服同步夹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