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沥青显微薄片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6854.0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3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杜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094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显微 薄片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显微分析用薄片的技术,具体地说是采用热压固化的方法得到显微分析用薄片,以用于沥青等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分析。
背景技术
煤沥青是目前炭材料生产唯一可供选择的粘结剂,其质量的优劣对高性能炭材料的开发和生产以及炭材料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用户对煤沥青标准以外的指标提出了要求,如中间相含量等。在300~500℃左右,沥青类物质在热解过程中会出现中间相状态,随着中间相阶段分子的预定向,形成明显的各向异性,为使聚合的稠环芳烃分子形成的新相稳定,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圆球,称中间相小球体(Mesophase beads)。当其长大至1~100μm,可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到它们的形态。
矿物、煤岩常要制成光片或薄片,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光学性能。
S.Farooq(In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1989)介绍了一种快速而又经济的光片制备方法,该文指出如果用来磨光的物质孔隙不多,内部结构紧密,那么,它就可以直接进行研磨;如果用来磨光的物质松散易碎、裂隙很多,则需要对其进行注胶处理。矿物光薄片的制备:标本注胶后被锯成5~6毫米厚的薄片.用来固定的那一面用800目的刚铝石磨平,然后装在岩相玻璃片上,经切割至0.5mm厚,再用刚铝石来磨薄,一直磨到标本的厚度只有60~70微米为止。
在GB/T 16773-1997煤岩分析样品制备方法中,粉煤须经过与粘结剂混合、压制成煤砖,然后再研磨、抛光成光片;将块煤煮胶、切片、研磨、抛光制成块煤光片;块煤通过加固、切片、研磨、粘片、再研磨、修饰、盖片等工序制成薄片。其步骤繁复,效率低、成本高、操作要求高。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047917.1公开了一种软煤岩试验样品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其步骤是:A.将煤岩初步加工成初级试样品;B.将初级试样品置于托盘上,固定并对中;C.调节划刻度的刀片的高度;D.通过转动轴承装置及转动试样托盘,刀片在试样品顶面划圆;E.用手工刀具沿圆形刻度刮软煤试样品;F.每刮完一段高度后重复C、D、E步;G当刮至超过试样高度的一半时,松开试样对中夹持装置,将加工好的部分放入凹槽中,用对中夹持装置对中固定试样品;重复上面的步骤C、D、E,加工试样的另半部分,直至整个试样品制备完毕。
以上现有技术的光片或薄片制备方法都较麻烦,须经煮胶、切片、研磨、抛光等复杂的步骤才能制得,制作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制作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的沥青显微薄片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沥青显微薄片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沥青粉碎成微粒状态;
S2,将沥青微粒置于一块载玻片上;
S3,对置有沥青微粒的载玻片进行加热脱水5~15min,加热温度为90~100℃;
S4,脱完水后提高加热温度至100~130℃,使作为分析样品的沥青微粒软化融熔;
S5,在融熔的分析样品上放上一块盖玻片,在盖玻片上方对准分析样品处加一个平整重物对处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分析样品加压,使所述分析样品呈薄片状;
S6,提高加热温度至120~150℃,使受压的分析样品保温10~20min,之后停止加热,卸下平整重物;
S7,分析所述分析样品有无气泡,对无气泡的分析样品进行自然冷却,制得薄片。
所述步骤S1中各微粒的粒度小于3mm。
所述步骤S2中载玻片上的沥青微粒为4~8mg重。
所述加热的方式或采用烘箱加热,或采用红外灯照射加热。
所述步骤S5中的平整重物为10~50g。
所述步骤S5中的薄片厚度为30~50μm。
所述步骤S7中,对有气泡的分析样品采取以下步骤:
S71,滑动所述盖玻片,以消除气泡;
S72,观察所述分析样品还有无气泡,对无气泡的分析样品进行自然冷却,制得薄片;
S73,无法消除气泡时,则继续在所述步骤S6的温度下加热并滑动所述盖玻片以消除气泡;
S74,继续观察分析样品还有无气泡,对无气泡的分析样品进行自然冷却,制得薄片;
S75,如果还有气泡需重新制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68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压大功率电动汽车电源系统
- 下一篇:箱式电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