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物新增立柱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6705.4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1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金春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李彦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新增 立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支柱施工方法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物新增立柱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结构或建筑功能的改变,避免不了在原有结构上新增钢筋混凝土柱。为保证新增构件与原结构可靠连接,新增截面与原截面粘结牢固,形成整体共同工作,并避免对未加固部分以及相关的结构、构件和地基基础造成不利的影响,需要对原结构或构件加以有效的支顶措施,如钢管脚手架支撑或钢格构柱等支撑措施,并对原结构或部件与新增构件的连接部位进行剔除、凿毛处理,最后绑扎钢筋、支模,验收合格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目前常规的新增柱施工方法是:根据新增柱与原有结构或构件的连接情况,采取有效的支顶措施,并对新增柱与原有结构或构件连接部位的混凝土进行剔除、凿毛处理,柱遇梁、板时,需先对梁、板结构采取有效的支顶措施,且遇梁时,原结构梁需断开。在施工实践中,这种方法存在如下不足:1.在新增柱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新增柱周边一定范围的结构采取有效的支顶措施,还需要对原结构与新增柱的连接部位较大范围内的混凝土进行剔除,从而增加了作业工程量,也提高了施工成本。2.即使采取有效的支顶措施,原结构不可避免存在沉降现象,根据以前的施工经验,沉降量一般在2mm~5mm。3.连接部位的楼板和横梁之间存在较长的施工缝及原结构不可避免存在沉降现象,不仅影响结构强度,也不美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不破坏原结构、操作方便、节约成本的施工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新增立柱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建筑物新增立柱的方法,包括在底板上生根连接立柱、穿越楼板和穿越横梁三步骤,楼板架设在横梁之上,其特征是:
在底板上生根连接立柱时,立柱与底板之间采用植筋方式,锚固长度为植筋所用钢筋直径的15倍,
穿越楼板时,将楼板中和立柱截面重叠部分的混凝土凿去,保留钢筋,
穿越横梁时,按横梁的截面宽度分两种情况施工:
当横梁的截面宽度小于800mm时,在横梁和立柱截面重叠部分靠近边缘处开贯通横梁的钢筋孔,重叠部分每一边开1~5个钢筋孔,钢筋孔的数量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横梁的截面宽度和新增立柱的配筋情况而定,通常截面宽度300mm的横梁其重叠部分每边可开1~3个钢筋孔,钢筋孔不宜过多。钢筋孔内穿入立柱的钢筋,穿入后应立即进行钢筋孔内的孔道灌浆,孔道内水泥浆应饱满、密实,以防钢筋锈蚀,同时增加结构的抗裂性和耐久性。灌浆用灰浆除应满足强度和粘结力要求外,尚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较小的干缩性。故灌浆宜用标号不低于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水泥浆。灌浆前,砼孔道应用压力水冲刷干净并润湿孔壁,冲刷时可用电动或手动压力泵进行灌浆。
当横梁的截面宽度不小于800mm时,在横梁和立柱截面重叠部分靠近边缘处,宜采用上下植筋的方式予以连接固定。
所述的建筑物新增立柱的方法,其特征是:穿越楼板时,立柱和楼板之间的结合处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以避免与原砼结构之间产生收缩裂缝。新旧砼连接缝按施工缝处理。浇筑砼时应除掉松动的石子,加以湿润并冲洗干净。
所述的建筑物新增立柱的方法,其特征是:穿越横梁时,立柱和横梁之间的结合处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微膨胀混凝土选用以粒化高炉矿渣加入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石膏混合均匀后磨细制成,横梁表面与立柱的接触面予以凿毛处理,凿毛处理是将横梁表面的混凝土凿去一层且不使混凝土内主筋外露。
采用本发明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新增柱施工时,不需要对原结构采取支顶措施,也不需破坏原结构梁,而采用钻孔、穿筋的方法代替,避免的施工后的沉降现象,也不存在施工缝。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减少工程作业量,降低成本,经济性好,且施工质量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穿越楼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穿越横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某三层地下室工程,由于结构要求需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新增两方形混凝土柱,标高为-13.5m~-5.7m,楼板2架设在横梁3之上,采用建筑物新增立柱的方法施工,包括在底板上生根连接立柱1、穿越楼板2和穿越横梁3三步骤,具体步骤是:
首先在底板上生根连接立柱1,立柱1与底板之间采用植筋方式,锚固长度为植筋所用钢筋直径的1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67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