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及其加工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85019.7 | 申请日: | 2009-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7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徐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泰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J61/24 | 分类号: | H01J61/24;H01J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 地址: | 21004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管状 吸气 元件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释汞吸气元件及其加工方法,尤其是一种金属套管内径<2.0mm,管腔内释汞吸气粉末的充填密度为4.7~5.2mg/mm3的小型释汞吸气元件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释汞吸气元件是生产荧光灯、高压汞灯、气体放电显示器、汞闸管等产品的必要器件,释汞吸气元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相应产品的质量,目前,释汞吸气元件,尤其是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中,释汞吸气粉末充填密度一般只能在4.5~4.6mg/mm3以下。由于充填密度低,在生产荧光灯、高压汞灯、气体放电显示器、汞闸管等产品的过程中,释汞吸气粉末微粒极易脱落,如果脱落的释汞吸气粉末落入到灯管内,将会导致产品使用中存在黑点;如果脱落的释汞吸气粉末掉落在将要烧结处,在后道工序烧结时,将会使灯管烧结后的烧结内部形成气泡,增加灯管两端漏气的可能,如果漏气,轻者将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重者将使产品报废。因此,防止释汞吸气粉末脱落已经成为提高释汞吸气元件的关键所在,它在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中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的质量离不开释汞吸气元件的加工方法,目前,管状释汞吸气元件的加工方法主要有:拉制工艺、卷闸压缩法、粉末灌装冲压法等,其中,传统的拉制工艺是将直径为目标管径的2到3倍的原管添装释汞吸气粉末后,通过拉制模具逐步减径,一般通过10到20次的变径达到目标管径,同时,利用粉末的流动性,使管腔内粉末随着管子直径的不断变小的同时,管子不断被拉长,达到目标产品的管径要求后,再根据产品要求截取适当的长度。这样的方法虽然加工简单,针对产品的外径设计空间较大,但由于在拉制过程中,粉末的流动是自由的,因此粉末最终产生的充填强度有一定的局限性,粉末充填密度一般只有4.5~4.6mg/mm3(拉制加工的极限充填密度)以下,将不再继续增加。卷闸压缩法是将定量的粉剂用金属片包裹成设定好的几何形状,直接形成释汞吸气元件,或包裹成含有特定尺寸的截面的长条,根据产品要求截取适当的长度,这种方式制成的产品往往有一道呈细缝或开口,粉末充填密度不均匀,尤其是细缝或开口部位的粉末容易脱落。粉末灌装冲压法一般先准备好达到目标产品规格要求的金属小管,再将定量的释汞吸气粉末灌装进金属小管中,最后压针由上下两端插入金属小管对释汞吸气粉末进行冲压,这种但其存在很大的缺陷:当产品规格要求的直径小于2.0mm时,压针的压制难度就会加大,传递压力的能力也会减弱,将会导致释汞吸气粉末被冲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小型释汞吸气元件存在的充填密度低,而且目前的加工方法无法加工管腔内释汞吸气粉末的充填密度为4.7~5.4mg/mm3的小型释汞吸气元件,提供一种新的加工方法以及由该方法生产的小型释汞吸气元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由金属套管与置于管腔内的含有释汞粉末和吸气粉末的混合粉组成,其特征在于:管腔内混合粉的充填密度为4.7~5.4mg/mm3。
在本发明中:小型释汞吸气元件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长方形,或菱形,或正多边形。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正多边形含有2n条边,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
一种如上述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装满含有所述混合粉的金属套管,经过10~20次的变径拉伸,使金属套管的管径为目标产品的1.07~1.08倍,管腔内混合粉的密度达到拉伸加工的极限密度4.5~4.6mg/mm3;再通过配对的模具将管壁向中心挤压,使金属套管的管径达到目标产品的管径,管腔内混合粉的充填密度达到4.7~5.4mg/mm3,最后根据产品规格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形成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
在上述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的加工方法中:所述的通过配对的模具将管壁向中心挤压是指:通过一组配对的模具将管壁向中心挤压,挤压后金属套管的管径达到目标产品的管径,管腔内混合粉的充填密度达到4.7~5.4mg/mm3。
在上述小型管状释汞吸气元件的加工方法中:所述的通过配对的模具将管壁向中心挤压是指:通过两组配对的模具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将管壁向中心挤压,两组配对的模具的挤压方向正交,挤压后金属套管的管径达到目标产品的管径,管腔内混合粉的充填密度达到4.7~5.4mg/m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泰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泰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5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