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换热器用特型管冷加工成型工艺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84194.4 | 申请日: | 2009-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5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刘丰;郭宏新;马明;刘世平;汪芳;杨会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圣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15/04 | 分类号: | B21D15/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瞿网兰 |
| 地址: | 2111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器用 特型管 冷加工 成型 工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型管冷加工成型装置,尤其是一种外表面或内外表面带有螺纹特型管冷加工成型方法及管表面成型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效换热器用特型管冷加工成型工艺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接触面积越大,换热效果越好,因此,为了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人们想到了通过增大其表面面积的方法来增加换热效果,在换换热管表面增加环形或螺旋形凹槽是一种增加表面积的有效方法,由于螺旋形凸凹槽可以连接加工,因此螺旋形凸凹槽最为常见。目前加以螺纹形凸凹槽的方法有轧制和滚压两种方法,如中国专利ZL95118007X和ZL911062440及《机械工程师》杂志2001年第5其8-9页就公开了几种常见的加工方法及装置。但据申请人所知,前述的几种装置和方法存在结构复杂、加工的换热管的长度受机床设备的影响不能很长,由于受力不均很容易使管壁产生变形而报废,废品率高,而目前工程中所使用的换热管的长度达到20米以上,已远远超出了现有设备的加工能力,因此不得不采取焊接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影响到换换热管的质量,而且增加了加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换热管表面凸凹槽加工设备存在的结构复杂、加工长度受限的问题,设计一种可结构简单且可连续无限长地滚压出凸凹槽的换热管表面螺纹凸凹槽的高效换热器用特型管冷加工成型工艺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换热器用特型管冷加工成型工艺装置,可在管外表面加工出螺纹凸凹槽或T型槽道或在管内表面加工出螺纹凸凹槽,它包括支架1,其特征是支架1上安装有三个工作头17,三个工作头17的中心线相交于换热管15的轴心线上,三个工作头17中至少有一个安装有用于在换热管15表面形成螺纹凸凹槽的滚压模具8,其余安装有用于支承换热管15的支承轮8′,所述的滚压模具8和支承轮8′(带有与螺旋凸凹槽相配的螺纹形支撑)分别与带动其转动的连接轴10相连,每根连接轴10均与相应的第一万向节11相连,第一万向节11再通过传动轴12与第二万向节13相连,第二万向节再通过相应的连杆与转盘14相连,转盘14与驱动装置相连,换换热管15的前端支承在支承轮8′上并在滚压模具8的带动下自动向前推进,换热管15的尾端穿过转盘14中心后支承在浮动支撑上。
所述的工作头17由外套2、压盖3、定位轴4、螺杆衬套5、推进螺母6、螺纹套7和安装架9组成,外套2固定在支架1上,螺纹套7固定在外套2中,推进螺母6安装在螺纹套7中,定位轴4的螺纹段旋装在推进螺母6中,定位轴4的另一端支承在螺杆衬套5中并伸出螺杆衬套5外,螺杆衬套5固定在压盖3上,压盖3固定在外套2的端面或支架1上,安装架9的一端插入螺纹套7中并旋装在定位轴4的螺纹段上,安装架9的另一端伸出螺纹套7外并设有安装滚压模具8或支承轮8′的安装孔;定位轴4伸出螺杆衬套5的一端上安装有调节手柄。
与三个第二万向节13相连的三个连杆均布在转盘14上的同心圆上。
所述的三个工作头17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可与各种动力装置相连。
本发明可连续无限长度地加工出带有螺旋凸凹槽的特型管,无需焊接即可加工出符合工程要求长度的换换热管。
本发明采用了与加工出的螺旋凸凹槽相同的支撑轮进行支撑,换热管支撑面积大,因而受力均匀,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圣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圣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1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仲钨酸铵的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三相同步电机半倍极启动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