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驾驶人监控方法及其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77853.1 | 申请日: | 2009-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4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翁铭聪;廖育升;陈育菘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人 监控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监控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驾驶人监控方法及其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汽车与我们的生活愈来愈密切,然而每年的交通事故也居高不下,其中就有很多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人的疲劳驾驶所引起。疲劳驾驶不仅是许多交通事故的根源,同样对驾驶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影响。因此预防减少疲劳驾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在过去的各种驾驶人监控警示系统中,大多进行驾驶人视线分析或整合车身网络信号以进行整合性的判断。如美国专利号第US6243015号的专利中,是通过对人眼闭阖程度(人眼垂直宽度)判断驾驶者的疲劳程度,若疲劳程度累积至一程度,即发起疲劳警示;若眼睛闭阖程度大于某一阀值,则减少疲劳程度的累积值。另外在美国专利号第US6496117号的专利中,亦是必须针对驾驶人的视线作进一步分析,方能判断驾驶人是否过度疲劳。换言之,若欲利用上述二件专利的技术来判断驾驶人的疲劳程度,则必须使用高成本及高解析度的电脑监控硬件设备才能达到目的。但是,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时代里,高成本的使用配备显然不符合大众需求。
因此,本发明是在针对上述的困扰,提出一种驾驶人监控方法及其监控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驾驶人监控方法及其监控系统,其是利用头部人脸位置的分析方式,并配合使用具大范围且低解析度的影像读取器,对舱内的驾驶人进行状态判别,以降低影像读取器的使用成本,并增加影像读取器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驾驶人监控方法,首先读取一驾驶座的舱内影像,接着对舱内影像进行驾驶人的人脸侦测,以得到一人脸侦测结果,最后储存舱内影像及其对应的人脸侦测结果。之后重复上述步骤,并在已储存的舱内影像的累积数量到达一预设值时,则读取多个相邻储存时间点的舱内影像及其对应的人脸侦测结果。读取数据后,则根据已读取的每一人脸侦测结果判断是否至少有一对应的舱内影像抓到人脸,若是,则进行下一步骤;若否,则发出警示信号以警示驾驶人。在上述判断步骤的结果为是后,则根据已读取的每一人脸侦测结果判断是否有连续二对应舱内影像的人脸位于一合理人脸区域内,若是,则进行下一步骤;若否,则发出警示信号以警示驾驶人。在上述判断步骤的结果为是后,则回至上述读取多个相邻储存时间点的舱内影像及其对应的人脸侦测结果的步骤。其中所述合理人脸区域为预设区域或正视人脸区域。其中所述人脸侦测结果包含所述人脸的抓取结果与位置坐标,又在根据已读取的每一人脸侦测结果判断是否至少有一对应的舱内影像抓到人脸的步骤中,若其判断结果为是时,且在进行判断是否有连续二对应舱内影像的人脸位于一合理人脸区域内的步骤前,更可进行下列步骤:取出有抓到所述人脸的已读取的所述舱内影像及其对应的所述人脸的所述位置坐标;统计每一已读取的所述舱内影像的所述人脸的位置坐标,并取其出现机率最大者;以及根据所述出现机率最大的人脸的位置坐标,决定所述合理人脸区域的所在位置。在判断是否有连续二对应舱内影像的人脸位于一合理人脸区域内的步骤中,若其判断结果为是时,且在进行读取多个相邻储存时间点的所述多个舱内影像及其对应的所述多个人脸侦测结果的步骤前,更可进行下列步骤:对当下储存的所述舱内影像,利用艾达布斯特演算法进行驾驶人的鼻子侦测;取得所述鼻子的位置坐标;比较所述鼻子的位置坐标与所述合理人脸区域后,取得所述驾驶人的头摆角度;以及判断所述头摆角度是否低于一预设阀值;若是,则进行读取多个相邻储存时间点的所述多个舱内影像及其对应的所述多个人脸侦测结果的步骤;以及若否,则发出所述警示信号以警示所述驾驶人。其中在进行读取多个相邻储存时间点的所述多个舱内影像及其对应的所述多个人脸侦测结果的步骤,分别于相邻二次执行时,被读取的所述多个舱内影像是有部分是相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未经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78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