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66047.4 | 申请日: | 2009-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7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朱大恒;师会勤;朱润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栽培 食用菌 生产 人工 草炭 方法 | ||
1.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以烟梗为主要原料制作食用菌培养料,栽培食用菌;
所述的烟梗为烟草打叶复烤过程中产生的废烟梗,烟梗粒度为:物料中有80%以上的烟 梗长度在0.5~5.0cm之间;
所述构成培养料的原材料按下列重量份配置:烟梗60~100份、石灰或/和石膏1~5份;
(2)将食用菌采收后所产生的含烟梗的培养料废渣制成人工草炭,操作工艺采用下述任 意一种:
a.收集采收食用菌后所产生的含烟梗的培养料废渣,调节物料水分含量至15~65%,采 用打碎机、揉丝机或解纤机将物料打成蓬松纤维状、屑状或粉状,刀片或锤片转速为500~ 3000转/min,筛板孔径为4~12mm;然后将物料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35%,即得人工草炭 产品;
b.收集采收食用菌后所产生的含烟梗的培养料废渣,调节物料水分含量至50~100%, 采用好氧高温固态发酵工艺发酵腐熟;然后调节物料水分含量至15~65%,采用打碎机、揉 丝机或解纤机将物料打成蓬松纤维状、屑状或粉状,刀片或锤片转速为500~3000转/min, 筛板孔径为4~12mm;然后将物料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35%,即得人工草炭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构成培养料的原材中再配入辅料1~40份;所述辅料包含作物秸秆、麦麸、玉米粉、木屑、 花生壳、棉籽壳、稻壳、天然草炭、发酵废渣、植物残渣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步骤(1)中栽培工艺采用袋栽法,包括如下步骤:
(1)配料:将烟梗、石灰或/和石膏按重量比为(60~100)∶(1~5)混合,再加入水 60~150份,混合均匀,制成培养料;或将烟梗、辅料、石灰或/和石膏按重量比为(60~100)∶ (1~40)∶(1~5)混合,再加入水100~200份,混合均匀,制成培养料;
(2)装袋、灭菌:将培养料装袋后放入常压灭菌灶内加热灭菌,温度100℃,灭菌6~ 20小时,或在温度为121~126℃、0.105~0.14MPa的压力下灭菌0.5~3小时,然后至自 然冷却即完成灭菌消毒工作;
(3)接种、培养:采用常规无菌操作技术对培养料进行接种;在温度15~30℃条件下 发菌培养30~50天;在温度4~35℃条件下催蕾和生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制成的培养料,经高温堆积发酵3~30天后,再进入下一步骤的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的培养料装袋后,不经高温灭菌,直接进入第(3)步骤进行接种和培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步骤(1)中栽培工艺采用瓶栽法、床栽法、箱栽法、块栽法、棒栽法或土栽法。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烟梗栽培食用菌和生产人工草炭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食用菌菌种包含平菇、草菇、双孢菇、鸡腿菇、白灵菇、凤尾菇、香菇、金针菇、 绣珍菇、姬菇、滑菇、猴头菇、杏鲍菇、金福菇、大肥菇、黑木耳、银耳或灵芝。
8.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人工草炭的植物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原料包含如下 按体积比的组分:
人工草炭∶填充料=(30~80)∶(20~70);
所述填充料包含珍珠岩、蛭石、岩棉、陶粒、硅藻土、浮石、页岩、炉渣、沙土、泥土、 河沙、褐煤、粉煤灰、炭化稻壳、炭粒、天然草炭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工艺方法为:将填充料粉碎、筛分得到粒径为0.1~6mm的颗粒,备用;将人工草炭与填 充料按(30~80)∶(20~70)的比例充分混合均匀,制备而成植物培养基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604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扭矩传感器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下一篇:聚胺-聚丙烯酸酯分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