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管腔耦合共振和管束间耦合共振的吸声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62465.6 | 申请日: | 2009-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吕亚东;张倩;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10K11/172 | 分类号: | G10K11/172;G10K11/1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小蓉 |
| 地址: | 100190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耦合 共振 管束 吸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振吸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将管束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和网 状多环结构二者结合起来的具有网状结构的利用管腔耦合共振和管束间耦合共振的 吸声装置。
背景技术
噪声控制工程中应用的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种类很多,按其吸声原理大致可分 为多孔性吸声材料、薄板共振吸声结构、薄膜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共振吸声以及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尽管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以及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较多孔性吸声材料在吸声特 性、流阻、抗潮湿、耐腐蚀、卫生清洁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越特点,但是仍无法满足 一些噪声控制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吸声空间受到严格限制的场合下,要控制低频 噪声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对于一般共振吸声结构,要增强其低频声吸收,就 必须大幅增加空腔深度,而这在实际工程中往往是无法做到的。
申请目前检索了G10K,重点检索了G10K11/172,找出对比文献:中国专利ZL 00100641.X“管束式穿孔板共振吸声装置”。该专利记载的主要特征在于:管束 式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由穿孔板和底板、侧板三者组成封闭空腔及管束构成。管束 为若干与穿孔板小孔直径相同的细长管可为弯曲的柔性管束排列组成,柔性管束的 长度不受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腔深的限制可设计成长短不一,以调谐共振频率和改 变不同频率下的吸声系数,其管束长度可小于腔深,亦可远大于腔深。该结构利用 管腔耦合共振的吸声原理,增大其吸声系数和声阻,提高低频吸声效果。该管束式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目前吸声频带局限于中低频,吸声频带尚不够宽,管束的长度 对于管束式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至关重要,如果管长过短,对其吸声性能会影响很 大,大幅降低吸声性能,因此若想保证较好的吸声性能必须使用较长的管束,后腔 深度也会相应增加,不利于该装置的推广使用,且线状的管束设计单一,不能充分 利用管腔耦合共振的吸声特性以及管束的长度对消耗声能的贡献。长期以来,声学 研究人员一直在积极寻找和研究开发体积较小的、能够在宽频带内保持良好吸声效 果的新型吸声结构。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将管束穿孔板共振吸声装置和网状多 环结构二者结合起来的具有网状结构的利用管腔耦合共振和管束间耦合共振的吸声 装置,以实现提高吸声系数、拓宽吸声频带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噪声控制采用上述方法中低频吸声不足的缺陷; 从而提供一种通过将管束链接成网状结构的利用管腔耦合共振和管束间耦合共振的 吸声装置,该装置由于链管束的作用,增加了空腔内管束的体积,充分消耗声能和 利用管腔、管束间耦合共振吸声原理,以及管束结构等对共振吸收峰和吸声频带的 调制特性,增加声阻和声质量,强化吸声,调制共振吸收峰和吸声频带,其吸声频 带比传统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和线状管束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结构宽,从而增大吸 声系数,增强中、低频噪声的有效吸收,同时提高高频吸声效果,拓宽吸声频带, 并且达到减小穿孔板吸声结构和管束穿孔板共振吸声装置的共振腔腔深的尺寸且保 持较高的宽频带吸声性能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管腔耦合共振和管束间耦合共振的吸 声装置,包括由穿孔板1、背板2和侧板3组成封闭空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 根管子组成主管束6,所述的主管束6置于所述封闭空腔内,该主管束6的一端为 开口或封闭,直接放置在封闭的空腔内,该主管束6的另一端通过穿孔板1上的孔 洞5插入并连接于穿孔板1上;主管束6的每一根管子上分布有M个孔洞,所述的 孔洞为第一节点8,所述的第一节点8的位置在主管束6的每一根管子上的任何部 位,或者在每一根管子的一端口;所述的任意两个第一节点8之间用第一链管束7 建立联接,所述的第一链管束7的两端都连通在第一节点8上;链管束上也分布有 M′个第二节点8′,所述的第二节点8′连通第二链管束7′,所述的第二链管束 7′的两端都连通在第二节点8′上;所述的第一节点8和第二节点8′之间也用第 三链管束7″建立连接,所述的第三链管束7″的一端连通第一节点8,另一端连通 第二节点8′;所述的第一链管束7、第二链管束7′和第三链管束7″统称为“链 管束”;分布在主管束6上的节点就是第一节点8,分布在链管束上的节点就是第二 节点8′;所述的主管束6、第一链管束7、第二链管束7′和第三链管束7″通过 所述的第一节点8和第二节点8′管束形成网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24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漏水监测切断方法
- 下一篇:转轴的空行程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