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皮芯纤维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44631.X | 申请日: | 2009-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0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高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F1/07;D01F1/10;D01D5/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228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对苯二甲酸 丙二醇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皮芯 纤维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组分纤维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 酯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皮芯纤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纤维领域人们越来越青睐具有环保功能的绿色纤维,聚乳酸是最早应用 的一种可完全降解纤维,乳酸多是由生物发酵制得,通过酶催化合成聚乳酸, 所以聚乳酸的合成成本较高,且不易进行合成工艺的控制。脂肪族聚酯也是可 降解聚酯中重要的一类,其中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熔点为115℃,稳定性好, 不易在室温下分解,力学性能好,具有加工应用的可能性,是目前可降解聚酯 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合成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分子量较低,颜色发黄,多应 用在塑料领域,在纺织领域里聚丁二酸丁二醇的应用还很少见到。
发明内容
为了开发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在纺织领域的应用,选择聚对苯二甲酸1,3 丙二醇酯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纺,得到改性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纤维。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皮芯纤维 的制备方法,通过聚合得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与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 共同纺丝,制得皮芯型双组份纤维,其中皮层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芯层为聚 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皮层完全包裹芯层,皮层重量占纤维总重量的20~ 60%,成品纤维线密度范围为70dtex-250dtex。
聚丁二酸丁二酸酯的制备:原料为丁二醇与丁二酸,添加摩尔比为 1.10~1.15,催化剂为二乙醇钛和钛酸四丁酯,聚酯的合成主要有酯化和缩聚两 步完成,连续聚合工艺中酯化反应通过常压和减压两个酯化釜完成,缩聚反应 通过预缩聚和终缩聚两釜完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在合成中要加入催化剂、消 光剂、稳定剂、增效剂和阻燃剂。添加量为丁二醇摩尔量的多少,催化剂和聚 合原料一起进入酯化反应,消光剂、稳定剂、增效剂和阻燃剂则在缩聚反应的 最后阶段加入。
催化剂 二乙醇钛 200×10-6,
催化剂 钛酸四丁酯 400×10-6,
消光剂 二氧化硅 3~5‰,
稳定剂 亚磷酸三苯酯 5~8‰,
阻燃剂 溴代丙烯酸 5~8‰,
增效剂 锑酸钠 1~3‰,
制得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特性黏度为1.3~1.5dl/g。熔点115℃,端酯化 ≤30mmol/kg,色相L值≥85,水分≤0.10%。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切片的特性黏度为0.80~0.90dl/g。熔点248℃, 端酯化≤30mmol/kg,色相L值≥90,水分≤0.15%。
在制备皮芯型纤维时,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自 酯分别熔融,两种熔体分别经过各自的计量泵精确计量后,在挤出前的最后时 刻进入纺丝箱,通过调节纺丝箱中的分隔元件和喷丝板,可以得到聚丁二酸丁 二醇酯所占质量比为20~30%、40~50%、50~60%等不同类型的皮芯型纤维。
混合熔体经过喷丝板喷丝后,依次经过一道拉伸、热定型、二道拉伸、卷曲、 热定型、切断工序制的。熔体纺丝的拉伸温度为220℃,纺丝速度为1000~ 2000m/min,一道拉伸的牵伸比为2.5~3.5,拉伸温度为120℃,热定型温度在 90~100℃;二道拉伸的牵伸比为1.15~1.50,拉伸温度为110℃,卷曲温度为 70~80℃,再经过热定型使纤维温度达到55℃以下,切断。
皮芯纤维的性能:
密度(dtex) 70-250
吸湿率(%) 1.5~2.0
回弹率(%) 10~15
断裂强度(CN/dtex) 5~10
断裂伸长率(%) 25~30
本发明的进步意义在于:
1.该纤维常温下进行分散染料印染,减低了印染能耗。
2.通过与丙纶复合纺丝,提高了可降解聚酯的应用性能。
3.纤维兼具两种聚酯的性能,具有回弹性和可降解性,有利于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46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