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2645.8 | 申请日: | 200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8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小嶋洋明;藤沼正训;津坂治男;胡谷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21/02 | 分类号: | F02M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李艳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发动机 燃料 供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6-312901公报公开了现有的燃气发动机(gas engine)的燃料供给装置。该燃料供给装置构成为在一级调节器和二级调节器之间设置截流阀,该截流阀在燃气发动机停止时截断燃料向燃气发动机的供给。
上述燃料供给装置的入口与填充有丁烷气体的盒式小型高压存储瓶连接。燃料供给装置的出口与被安装在混合器上的燃料喷嘴连接。该混合器连接在燃气发动机的进气口上。
燃料供给装置从燃料的入口侧到出口侧依次具有蒸发器、一级调节器、截流阀以及二级调节器。燃气发动机的曲轴室和进气口等负压产生部与所述截流阀连接。
当燃气发动机停止时,在负压产生部不产生负压,因此截流阀关闭,然而当燃气发动机的活塞动作从而在负压产生部产生负压时,截流阀在该负压作用下打开,小型高压容器内的燃料流入蒸发器之后的燃料供给通路中。
图10A~图10D示出了上述现有的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作用,图中省略了蒸发器。
在图10A中,打开在燃料供给通路201上设有的手动旋塞阀202后,燃料如箭头A所示那样从燃料存储瓶203通过一级调节器204、截流阀206、二级调节器207、混合器208而到达燃气发动机211,从而燃气发动机211成为运转状态。
图10B示出了燃气发动机停止的状态。一级调节器204的调压阀212关闭,截流阀206也关闭。此时,手动旋塞阀202仍处于打开的状态。
在图10C中,例如在夜间等外部气温下降,比一级调节器204的调压阀212更靠下游侧的压力降低后,调压阀212打开,液化气体燃料213从燃料存储瓶203中流出来。当外部气温例如在0℃以下时,液化气体燃料213变成液状,并进入一级调节器204内以及一级调节器204和截流阀206之间的燃料通路214中。
在图10D中,如果从图10C的状态开始,在白天等外部气温超过0℃后,液化气体燃料213变成气体状,因此一级调节器204内以及燃料通路214内的压力变高。
其结果是,存在调压阀212和截流阀206上作用有较大压力从而变得难以打开,使得燃气发动机的起动变得困难的情况。即使调压阀212和截流阀206打开了,由于供给至燃气发动机的混合气体的浓度变高,燃气发动机的起动性仍然难以改善。
使用气体燃料的通用发动机大多用于为了进行作业而频繁移动的情况,因此要求其小型、轻量,也期望燃料供给装置小型化,特别地,在小型的通用发动机中还谋求成本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能够降低成本且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的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所述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使从燃料供给源供给来的燃料形成为气体状,并经由燃料供给通路将该气体状燃料供给至燃气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包括:一级调节器,其设置在所述燃料供给装置的中途,用于对所述气体状燃料进行减压;以及截流阀,其相对于所述一级调节器配置在燃料流的上游,并且与所述一级调节器设置为一体,当所述燃气发动机处于停止状态时,该截流阀截断所述气体状燃料。
当燃气发动机停止时,从燃料供给源流出来的燃料流被相对于一级调节器设置在燃料流的上游侧的截流阀所截断,不会流动至一级调节器之后的燃料供给通路中。因此,利用本发明能够防止下述的以往那样的情况:积存在一级调节器之后的燃料供给通路中的燃料例如在0℃以下成为液状,燃料供给通路内的压力降低从而一级调节器的调压阀和截流阀变得难以打开,即使这些阀打开了,供给至燃气发动机的混合气体的浓度也变高,使得燃气发动机的起动性变差。即,当燃气发动机停止时,燃料供给通路在一级调节器的近前方被截断,能够防止燃料流入一级调节器之后的燃料供给通路中,从而能够提高燃气发动机的起动性。
进而,通过将截流阀和一级调节器设置为一体,不需要用于连接截流阀和一级调节器的导管和连接导管的工时,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和组装工时,能够实现燃料供给装置的小型化和紧凑化,并且能够削减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26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