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40902.4 | 申请日: | 2009-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2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原田刚史;柴田润一;植木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L23/532 | 分类号: | H01L23/532;H01L23/528;H01L21/768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半导体集成电路元件的细微化,连结元件之间的配线的 间隔及设置于元件内的配线的间隔逐渐变窄。因此,显然存在配线之间的 电容增加,引起信号传递速度降低的课题。因此,如“45nm Node Multi Level Interconnects with Porous SiOCH Dielectric k=2.5”,V.Arnal et,al. pp.213~215,(IITC2006)所示,讨论了通过使用介电常数低的层间绝缘膜 (Low-k膜),降低配线之间的电容的方法。以下,参照图17说明上述文 献所示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17(a)所示,在半导体基板(未图示)的表面堆积层间 绝缘膜1之后,利用光刻法及干法蚀刻(dry etching)在层间绝缘膜1的 内部形成配线槽2。作为层间绝缘膜1使用SiOC膜等介电常数低的层间 绝缘膜。然后,在层间绝缘膜1的表面及配线槽2的内部依次堆积阻挡膜 3及Cu膜4之后,利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学机械抛 光)除去从配线槽2伸出的阻挡膜3及Cu膜4。由此,在配线槽2内形 成下层配线5。
接着,如图17(b)所示,在层间绝缘膜1的表面及下层配线5的表 面堆积衬垫绝缘膜6,在衬垫绝缘膜6的表面堆积层间绝缘膜7。
接着,如图17(c)所示,利用光刻(lithography)及干法蚀刻在衬垫 绝缘膜6的内部及层间绝缘膜7的内部形成过孔容体8a,在层间绝缘膜7 的内部形成配线槽9。
接着,如图17(d)所示,在层间绝缘膜7的表面、过孔容体8a的内 部及配线槽9的内部依次堆积阻挡膜10及Cu膜11之后,利用CMP除去 从配线槽9伸出的阻挡膜10及Cu膜11。由此,在过孔容体8a内形成过 孔8,在配线槽9内形成上层配线12。
接着,如图17(e)所示,在层间绝缘膜7的表面及上层配线12的表 面堆积衬垫绝缘膜13,在衬垫绝缘膜13的表面堆积层间绝缘膜14之后, 利用CMP使层间绝缘膜14的表面平坦化。由此,完成图17(e)所示的 具有双层配线构造的半导体装置。此外,通过重复图17(c)~图17(e) 所示的工序,能够制造具有任意层数的多层配线构造的半导体装置。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存在配线的耐电迁移性劣化的问题。以下,参 照图18(a)~图19(b)对本问题进行说明。
为了简洁,将图18(a)~图19(b)所示的配线构造作为例子进行 说明。此外,对图18(a)~图19(b)所示的结构要素中,与图17(a)~ (e)所示的结构要素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另外, 在图18(a)~图19(b)中,15为电子风,16为阳极端,17为阴极端。
首先,对电子风从过孔流入下层配线的结果,导致在与阴极端的过孔 相接的下层配线的表面产生间隙的现象进行说明。图18(a)表示配线构 造的初始状态。众所周知,上述电迁移是指构成配线的金属原子以电子风 15作为驱动力向电流的反方向移动的现象。在此,考虑在阳极端16产生 的现象。在阳极端16中,由电子风15移动Cu原子,但Cu原子不能通过 阻挡膜10,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对Cu膜4作用的压缩应力增大。
若该压缩应力达到临界值,则成为图18(b)所示的状态。具体而言, 在将阳极端的过孔8卷取的层叠膜构造中最弱的界面(多的情况下,层间 绝缘膜1与衬垫绝缘膜6的界面)产生剥离,在剥离部位产生Cu膜11的 伸出部20。由于构成下层配线5的Cu原子的总量恒定,所以产生的伸出 部20导致在阴极端17的过孔8附近的下层配线5内部产生间隙21,下层 配线5与上层配线12的连接被切断。成为发生因电迁移引起的故障的机 构。
接着,对电子风从下层配线流入过孔的结果,导致阴极端的过孔内部 产生间隙的现象进行说明。图19(a)表示配线构造的初始状态。如上所 述,电迁移是指构成配线的金属原子以电子风15作为驱动力向电流的反 方向移动的现象。在此,考虑在阳极端16产生的现象。在阳极端16中, 利用电子风15移动Cu原子,但由于Cu原子不能够通过阻挡膜10,因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Cu膜11作用的压缩应力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09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