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组防雷光电缆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40717.5 | 申请日: | 2009-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7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柏兴;钱俊;张喜生;张兴飞;刘焱鑫;陈永伟;鲁芳;谭秋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11/20 | 分类号: | H01B11/20;H01B7/17;H01B7/22;H01B7/28;H01B3/44;H01B3/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 地址: | 21554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雷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电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防雷和传输光信号及电力的多组防雷光电缆。
背景技术
基于基站建设选址多为空旷、高地或山区,地形复杂且工作环境恶劣,基站的设备容易遭到雷电天气的损害,基站户外用的电缆尤其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且直接受到紫外线照射,易老化和破损,从而影响基站工作。而作为通信基站使用的电缆,应有一定的屏蔽抗干扰性,确保其本身的电磁场不对其他信号造成干扰以及不被外部电磁场对缆芯的干扰。
另外,由于电缆有可能遭受雷击,一旦雷击事件发生,将会造成通信设施的严重损失。
此外,目前通信基站需要分别使用电缆和光缆传送电力和通信信号,不仅铺设麻烦,而且增加了通信基站使用缆线的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雷和传输光、电信号的多组防雷光电缆。
本发明的多组防雷光电缆还能够满足在户外工作的通信基站所需的特殊气候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上述多组防雷光电缆包括:
由内衬层包覆多组缆芯构成的缆线;以及
被覆所述缆线的被覆层;
其中,所述被覆层包括:
屏蔽所述缆线的屏蔽层;
包覆所述屏蔽层的外护套;和
设置在所述内衬层与所述屏蔽层之间的接地层。
其中,所述接地层被配置成:由多股铜丝束绞的束绞铜丝斜向绕包所述内衬层,其绕包节距是所述缆线外径的18~28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上述多组防雷光电缆包括:
多组外覆内护套的缆芯;
包覆所述多组缆芯以形成缆线的内衬层;
用于屏蔽所述缆线的屏蔽层;和
包覆所述屏蔽层的外护套;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内衬层和所述屏蔽层之间的接地外导体。
其中,所述接地外导体是多股铜丝束绞的束绞铜丝,并且斜向绕包所述内衬层,其绕包节距是所述缆线外径的18~28倍。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方面中,所述缆芯包括:
至少两根绝缘线芯;
至少一根光纤单元;以及
包覆所述绝缘线芯和光纤单元的内护套。
其中所述光纤单元包括:紧套光纤;加强件;加强钢芯;以及包覆所述紧套光纤、加强件和所述加强钢芯的保护层;所述紧套光纤和所述加强件绞合在位于中心的所述加强钢芯上。
其中所述绝缘线芯的导体是多股铜丝束绞的束绞铜丝。
其中所述屏蔽层采用铜带绕包所述外导体而成,绕包重叠率为25%以上。
其中所述绝缘线芯包括导体和包覆所述导体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采用聚烯烃材料。
其中所述内护套、内衬层和外护套均采用聚烯烃类材料。
所述加强件、保护层为高密度PE,其中保护层内部还绕包有聚酯带。
本发明的接地层或接地外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有效避免雷电对电缆的损害。
本发明的屏蔽层可以使电缆获得较好的电磁抗干扰能力。
本发明的缆芯的绝缘层、内护套采用低烟无卤聚烯烃类材料,具有阻燃环保性。
本发明的外护套采用耐寒低烟无卤聚烯烃类材料,能保证电缆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
本发明的缆芯的内护套和关电缆的外护套的内侧都采用具有环保性能的聚酯材料绕包电缆。
另外,本发明还在缆芯和缆线中填充具有环保性的诸如PP纤维或岩棉绳的填充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起到接地线作用的外导体位于内护套和屏蔽层之间,由多股铜丝斜包排列组成,有效传导了瞬时高压,避免雷电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害。且所述外导体外围有铜带屏蔽层,可以有效屏蔽电缆产生的电磁场对其他通信电缆信号的干扰,以及外部电磁场对缆的干扰。在电缆内部加入了有加强钢芯的光纤单元,提高了光缆部分的抗机械牵拉的能力,且而无需另行架设光缆来解决基站的需要,减轻敷设成本。所述外护套采用耐寒低烟无卤聚烯烃类材料,其低烟无卤,有利环保,且抗紫外线还耐寒,因此本发明的一种防雷光电缆可以满足通信基站在环境恶劣的工作场所正常工作,其环境适应能力强,多性能,低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细节进行具体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防雷光电缆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防雷光电缆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07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