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Exendin变体及其缀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5363.5 | 申请日: | 200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0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徐敏;王永祥;张映辉;罗晓苏;龚念;张丽洁;周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派格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575 | 分类号: | C07K14/575;C07K17/02;C07K17/10;C07K17/08;A61K38/22;A61K47/48;A61P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晓东;彭鲲鹏 |
地址: | 215125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exendin 变体 及其 缀合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Exendin变体及其与聚合物相缀合的缀合物,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它们在降低血糖、尤其是治疗II型糖尿病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卫生保健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急剧上升。2007年全球约有2.46亿糖尿病患者,全球范围内每10秒钟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死亡,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33亿。我国已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重灾区”,目前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是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第一为印度)。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种,一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其中,II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II型糖尿病特点是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失调及β-细胞功能障碍,致使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慢性血糖过高,最终导致各种微血管、大血管及各种脏器并发症出现。如今,控制糖尿病的药物有2类:1)促胰岛素分泌类,如磺酰脲类,氯茴苯酸类,二肽基肽酶抑制剂,GLP-1类似物;2)非胰岛素促分泌药物,如胰岛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类似物等。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传统糖尿病治疗药物对II型糖尿病患者皆无能为力,不能遏制胰脏β-细胞的不断进行性的恶化,不能降低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也不能阻止糖尿病的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衰竭,且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需要研究新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1985年发现了一种肠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7-36)-NH2),其是进食后由胰高糖素原基因表达,主要在肠道黏膜L-细胞分泌的一种产物,它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J Med Chem,47,4128-4134,2004),对稳定血糖水平有重要作用。外源给予GLP-1能使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正常化(Diabetes Care,15,270-276,1992;Lancet,359,824-830,2002;Endoer.Rev,16,390-410,1996;Diabetologia,28,565-573,1985)。GLP-1具有下列功能:以葡萄糖依赖方式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刺激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从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周边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HbA1c;抑制食欲及摄食;延缓胃内容物排空(Diabetic Med,18,144-149,2001;Diabetes,51,1443-1452,2002;Diabetologia,45,1263-1273,2002;Diabetes,50,525-529,2001;Diabetes,50,725,2001;Diabetes,52,365-371,2003;Recent Prog.Hormne Res.56,377-399,2001;Disbetologia,39,1546-1553,1996;Am.J.Physicl Endocrinol.Metab,281,E242-247,2001;U.S.patent 477967,478017,478425;Diabetes Care,22,403-408,1999;J.Clin.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88,3082-3089,2003;Diabetes,44,1295,1995)。但GLP-1在体内很容易被二肽基肽酶(DPPIV)降解,半衰期不足2分钟,几乎不能成为有效的抗糖尿病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派格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派格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53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