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电感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2456.2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徐膺杰;李宝男;陈纪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7/00 | 分类号: | H01F37/00;H01F30/06;H01F27/36;H01F27/28;H01F27/4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 勍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感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双电感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讯产业蓬勃发展,通讯商品不断被研究开发,如何使电子商品得 以小型化以相对提高可移植性,成为众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许多通讯商品 中的被动组件采用集成电路予以实现,例如是电阻、电容、电感等。集成后的被 动组件应用于电子装置时,可以节省电子装置的空间。
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图1A绘示传统的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结构示意 图,图1B绘示图1A的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A所示,微小型 带通滤波器100包括导体102、导体104、导体106、导体108及导体110,导体 102及导体104相隔一间距W1。微小型带通滤波器100具有输入端口PORT1及 输出端口PORT2。请同时参照图1A及1B,导体102可由电感L1等效之,导体 104可由电感L2等效之。导体106由电容C1等效之,导体108由电容C2等效 之,导体110由Cp等效之。输入端口PORT1对应于等效电路的输入端口P1, 输出端口PORT2对应于等效电路的输出端口P2。电感L1与电感L2具有互感效 应,间距W1越小互感效应会越明显,而使得电感L1与电感L2之间的互感值增 加。若电子装置中所应用的电感组件需要较小的互感值,同时需要保持电感L1 与电感L2的自身电感值,则需增加间距W1。如此,虽然可获得较小的互感值, 但相对地却使得电路布局的面积增加,而占据更大的电子装置的空间。于此,如 何有效的降低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大小以节省电子装置的空间,乃成为重要研究 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双电感结构,可减少组件的尺寸以节省电子装置的内部空 间,而使电子装置更容易达到轻薄短小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电感结构,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感组件、一第二 电感组件及一接地组件。基板具有一走线层与一接地层。第一电感组件设置于走 线层并具有相连的一第一导体与一第二导体。一第二电感组件设置于走线层并具 有相连的一第三导体与一第四导体,第四导体邻近于第二导体。一接地组件,设 置于接地层并具有相连的一第一接地部与一第二接地部。第一接地部位于接地层 对应于第一导体与第三导体之间的区域,至少部份的第二接地部位于接地层对应 于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的区域,且至少部份的第二接地部位于接地层对应于 第三导体与第四导体之间的区域。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 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乃一种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B绘示乃图1的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2绘示乃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双电感结构的示意图。
图3绘示图2的双电感结构的俯视图。
图4绘示图3的第一电感组件与第二电感组件的示意图。
图5绘示图3的接地组件的示意图。
图6绘示图2的双电感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图7绘示乃本发明的双电感结构的另一实施例。
图8A绘示乃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双电感结构应用于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 结构示意图。
图8B绘示图8A的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8C绘示图8A与图1A的微小型带通滤波器的插入损失的仿真结果图。
图9绘示乃本发明的双电感结构的更另一实施例。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10A、10B:双电感结构
12、14、16:区域
30、30A:基板
302:走线层
304:接地层
50、50A、50B:第一电感组件
502、502A、502B:第一导体
504、504A:第二导体
506:第五导体
52、52A、52B:第二电感组件
522、522A、522B、:第三导体
524、524A:第四导体
526:第六导体
70、70B:接地部
72、72B:第一接地部
722:一端
74、74B:第二接地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24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5-吡啶酮取代的吲唑
- 下一篇:光信息记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