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15882.5 | 申请日: | 2009-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8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张超;周旺鹰;王恩来;宋芬;戴柏凡;钱林;石昌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化国际(苏州)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211/05 | 分类号: | C07C211/05;C07C209/68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 地址: | 215433江苏省太***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胺 氟化氢 络合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乙胺 氟化氢络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氟化氢是制备含氟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氟化试剂之一。由于氟化氢在常温常 压下为气体,毒性大,腐蚀性强且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因此,以其为基质的系 列氟化试剂作为氟化氢的替代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氟化技术被不断开发。
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Et3N·nHF,n在2-12之间)广泛应用于有机氟化 物的合成中。现有技术中,通过将气体氟化氢在低温下通入三乙胺中,从而获 得Et3N·nHF,随着氟化氢气体的不断通入和Et3N·nHF的形成,n值从0 开始不断增大,但是由于在n≤2时,络合物均为固体形式,如此对搅拌造成 了很大阻碍,导致反应热不能及时移除,局部温度过高,影响产品质量和增加 生产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 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通式为 Et3N·nHF,其中n在2-12之间,该方法包括使三乙胺与氟化氢在充分的搅拌 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步骤,具体是将三乙胺与氟化氢分 别通入到预先加有溶剂的反应釜中进行所述反应,其中,溶剂为n在2.5-12之 间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氟化氢为液相进料,氟化氢的进料温度为-20℃~0 ℃。以目标产物的n值计,三乙胺与氟化氢的进料摩尔比为1∶0.96n~1∶1.06n。
作为溶剂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与作为产物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可以相 同,即它们具有相同的n值,例如,当以Et3N·3HF为目标产物时,所述溶剂 也为Et3N·3HF。
作为溶剂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还可以与作为产物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 不相同,其中,当作为溶剂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n值小于作为产物的三乙 胺氟化氢络合物的n值时,需要在通入氟化氢和三乙胺之前,向溶剂中加入氟 化氢进行预反应以使反应釜内的物料组成接近作为产物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 的组成;反之,当作为溶剂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n值大于作为产物的三乙 胺氟化氢络合物的n值时,需要在通入氟化氢和三乙胺之前,向溶剂中加入三 乙胺进行预反应以使反应釜内的物料组成接近作为产物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 的组成。
根据本发明,所述溶剂优选为在2.5~4.5之间的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特 别是Et3N·3HF,溶剂的量可根据本领域的常识来进行选择,一般来说,溶剂 的量可以为反应釜容积的0.2-0.9倍,优选为0.6-0.8倍。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反应进一步包括第一阶段反应和随后的第二阶段反应, 其中第一阶段反应的反应温度为-40℃~15℃,反应时间为20min~720min;第 二阶段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120℃,反应时间为40min~480min。优选地, 所述的第一阶段反应温度为-20℃~10℃,反应时间为60min~360min;第二阶 段反应温度为25℃~85℃,反应时间为60min~300min。待反应结束后,反应 釜中的物料不经过任何后处理即得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产品。
本发明反应用的反应釜可以为间歇式反应釜或连续式反应釜,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来具体实现间歇式反应或连续式反应的操作均属于公知 常识的内容,这将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
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反应在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的溶剂中进行,一方面,溶剂可以溶解初期产 生的固体,保证搅拌顺利进行和使反应趋于平稳;另一方面,由于溶剂与产物 具有相同的组成,不需经任何后处理,即能得到目标产品。因而,本发明方法 操作安全、产品质量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连续制备三乙胺氟化氢络合物用的反应装置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化国际(苏州)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未经中化国际(苏州)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58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