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磷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1809.0 | 申请日: | 2009-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5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芬;赵增祥;倪锋;胡晓明;唐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9/22 | 分类号: | C07F9/22;C01B25/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酰胺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种磷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有关磷酰胺化合物已有一些相关的报道。
1)1956年,R.Klement等(R.Klement and G.Biberacher,Z.Anorg.Allg.Chem.,283, 246(1956))报道了磷酰氨钠盐加热发生分子间聚合成二磷酰亚氨钠盐与三聚磷酰氨钠盐, 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相关研究。
2)1958年,Von Oscar T.Quimby和Thomas J.Flautt(O.T.Quimby and T.J.Flautt,Z. Anorg.Allg.Chem.,296,220(1958))曾报道关于三偏磷酸钠氨解反应,在27℃,pH=12的水 溶液中快速氨解生成三聚磷酰胺,可以以二钡盐的沉淀分离得到。但是没有得到磷酰胺类 化合物。
3)1964年,W.Feldmann和E.Thilo(W.Feldmann and E.Thilo.,Z.Anorg.Allg.Chem.,328, 113(1964))研究了氨基三聚磷酰胺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并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有结晶水的氨 基三聚磷酰胺的各种金属盐,如:Ba2P3O9NH2、Ag4P3O9NH2、(NH4)2P3O9NH2、K4P3O9NH2、 Rb4P3O9NH2。该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回到反应物P3m,并未提到单磷酰胺的合成。
4)1984年,Makoto Watanabe等(M.Watanabe,Y.Morii,and S.Sato,Bull.Chem.Soc.Jpn., 57,2914(1984))从磷酰胺的钾盐出发合成了磷酰胺钙盐并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加热 磷酰胺钙盐主要生成P-N(H)-P或P-O-P两种连接方式的产物。
5)1993年Atsushi Takenaka等(Atsushi Takenaka,Shoji Yamanaka,and Makoto Hattori., Bull.Chem.Soc.Jpn.,1993,66,2762-2763),在-70℃的低温下,将液氨加入到装有三偏磷 酸钠(P3m)的高压釜中,然后用电炉加热到135℃并保持24h。反应结束后样品经2mol/L的 NaOH处理,并用乙醇和水重结晶,得到Na2PO3 NH2·6H2O,总产率大概为40%。该方法虽 然得到了单磷酰胺的钠盐,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且产率也不是太高,不太适合实验室制 备。
6)以上反应所用的都是氨水,后来Mitsutomo Tsuhako等人将氨水换成了氨基酸 (Mitsutomo Tsuhako;Akemi Nakajima etc.Bull.Chem.Soc.Jpn.,588),3092-8;1985)以及有 机胺三偏磷酸钠与乙醇胺反应(Mitsutomo Tsuhako;Chiyoko Sueyoshi etc.Bull.Chem.Soc. Jpn.,59(10),3091-5;1986),广泛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有机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反 应时溶液的pH值,并对反应的机理进行探讨。发现当氨基与羟基同时存在时,氨基更容易 与P3m反应。主要得三聚磷酰胺(产率约60%~75%),并检测到少量的单磷酰胺,但没有 分离得到磷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8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