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92945.X | 申请日: | 200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5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崔斌;莫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H01Q13/10;H01Q13/16;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郭海彬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电子设备的天线,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全金属外壳上设置缝隙天线的移动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全金属外壳笔记本是很多笔记本厂商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目前的金属外壳笔记本都是采用两件式结构,即天线区域以外的部分采用金属材料,而安装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的区域则采用塑料材料,这样的方案不仅加工复杂,成本昂贵,而且不易于ID(工业)设计,影响整体美观。
全金属外壳笔记本不能实现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在金属屏蔽体内无法辐射电磁波。当然,通过外置天线的方式可以实现全金属外壳,但是其便捷性、耐用性、整体性及美观性都远远达不到笔记本厂商的要求。
因此,在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现有的全金属外壳解决方案1:在金属板上采用长度为λ/2的单条缝隙,实现2.4G天线辐射。
该方案的缺点是:(1)体积大,该提案采用一根长缝实现2.4G天线,要求长度满足λ/2,不利于MIMO天线实现;(2)单频段,只能实现2.4G单一频段,不能应用于802.11a。
现有的全金属外壳解决方案2:在金属板上采用两条缝隙,实现2.42G、5.25G天线。
该方案的缺点是:(1)带宽非常窄,不满足WLAN天线要求;(2)体积大,仍然采用长度为λ/2的缝隙设计,不利于MIMO天线实现;
现有的解决方案3:采用微带馈电方式的缝隙天线;
该方案的缺点是:该缝隙天线是在介质板一侧的覆铜层上刻蚀掉部分铜层作为缝隙,在介质板的另一侧刻蚀出微带馈线激励缝隙,该方案需要增加介质板,且天线外侧的壳体仍然需要换成非金属材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电子设备,其设置在外壳金属部分上的缝隙天线采用多点谐振的方法能够增加带宽,同时其紧缩型设计能够实现天线小型化,满足移动电子设备无线局域网双频通信的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电子设备,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至少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是金属材质;
缝隙天线,镂刻在所述第一部分上,用于信号辐射,其中,所述缝隙天线包括:
第一谐振支,所述第一谐振支具有一馈点;
第二谐振支,通过所述馈点与所述第一谐振支连接,通过与所述第一谐振支相耦合进行阻抗匹配,获得第一谐振点和第二谐振点,所述第一谐振点和所述第二谐振点用于展宽天线带宽;
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馈点与所述缝隙天线相连接,用于提供所述信号。
优选地,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中,所述缝隙天线还包括第三谐振支,连接所述馈点,用于获得能够展宽天线带宽的第三谐振点。
优选地,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谐振点和所述第二谐振点为2.4~2.5GHz频段内的谐振点,所述第一谐振支和所述第二谐振支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谐振点和所述第二谐振点所对应波长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在预定的范围内偏移。
优选地,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三谐振支具有宽度渐变段,通过所述宽度渐变段进行阻抗匹配获得所述第三谐振点,所述第三谐振点为5.15~5.85GHz频段内的谐振点,所述第三谐振支的长度为所述第三谐振点所对应波长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在预定的范围内偏移。
优选地,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中,所述缝隙天线的部分或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无遮挡区域。
优选地,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中,所述移动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所述缝隙天线通过冲压、激光切割或铣削的方式镂刻在所述第一部分上。
优选地,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谐振支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谐振支第一部分、第一谐振支第二部分、第一谐振支第三部分和第一谐振支第四部分;
其中,从馈点开始向右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谐振支的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一谐振支第一部分的尾端开始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谐振支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谐振第二部分的尾端开始向左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谐振支第三部分;从所述第一谐振支第三部分的尾端开始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谐振支第四部分;
所述第二谐振支包括:顺序连接第二谐振支第一部分、第二谐振支第二部分、第二谐振支第三部分、第二谐振支第四部分、第二谐振支第五部分、第二谐振支第六部分、第二谐振支第七部分、第二谐振支第八部分、第二谐振支第九部分、第二谐振支第十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29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