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控负载电容的时间域比较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7477.7 | 申请日: | 2009-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7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克兵格·赛客帝·玻梅;杨华中;汪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M1/50 | 分类号: | H03M1/50;H03K5/24;H03K19/01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可控 负载 电容 时间 比较 | ||
1.基于可控负载电容的时间域比较器,其特征在于,含有一个具有可控负载电容的电压-时间转换电路、一个D触发器、第一反相管、第二反相管以及两个负载电容,其中:
电压-时间转换电路,含有八个NMOS管和十个PMOS管,其中:
在八个NMOS管中,第一NMOS管至第八NMOS管依次标志为N1,N2,N3,N4,N5,N6,N7,N8;
在十个PMOS管中,第一PMOS管至第十PMOS管依次标志为P1,P2,P3,P4,P5,P6,P7,P8,P9,P10;
第一NMOS管(N1),第二NMOS管(N2),第五NMOS管(N5),第六NMOS管(N6),第七NMOS管(N7)、第八NMOSN8管(N8),这六个NMOS管的源极共同接地,
在两个负载电容中,第一负载电容(C1)的和第二负载电容(C2)的下极板共同接地,
在十个PMOS管中,第一PMOS管(P1),第三PMOS管(P3),第五PMOS管(P5),第九PMOS管(P9),第二PMOS管(P2),第四PMOS管(P4),第六PMOS管(P6),以及第十PMOS管(P10)这八个PMOS管的源极共同接电源VDD,
第三NMOS管(N3)的栅极接输入电压(VIN),
第四NMOS管(N4)的栅极接参考电压(VREF),
所述第一PMOS管(P1)、第三PMOS管(P3)、第二PMOS管(P2)、第四PMOS管(P4)、第七PMOS管(P7)、第八PMOS管(P8)这六个PMOS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一NMOS管(N1),第二NMOS管(N2)这八个MOS管的栅极接时钟信号(CLK),
所述第一负载电容(C1)的上极板同时和所述第三PMOS管(P3)的漏极、第三NMOS管(N3)的漏极、以及第五PMOS管(P5)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二负载电容器(C2)的上极板同时和第四PMOS管(P4)的漏极、第四NMOS管(N4)的漏极、以及第六PMOS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一NMOS管(N1)的漏极、第三NMOS管(N3)的源极、第五NMOS管(N5)的栅极、以及第一PMOS管(P1)的漏极互连,
所述第五PMOS管(P5)的漏极、第五NMOS管(N5)的漏极、第九PMOS管(P9)的栅极,以及第七NMOS管(N7)的栅极互连,
所述第九PMOS管(P9)的漏极与第七PMOS管(P7)的源极互连,
所述第二NMOS管(N2)的漏极、第四NMOS管(N4)的源极、第六NMOS管(N6)的栅极,以及第二PMOS管(P2)的漏极互连,
所述第六PMOS管(P6)的漏极、第六NMOS管(N6)的漏极、第十PMOS管(P10)的栅极、以及第八NMOS管(N8)的栅极互连,
所述第十PMOS管(P10)的漏极与第八PMOS管(P8)的源极互连,
所述第七PMOS管(P7)的漏极和所述第七NMOS管(N7)的漏极相连后,再正向通过第一反相管(I1)连接到所述D触发器的D端,所述第八PMOS管(P8)的漏极和所述第八NMOS管(N8)的漏极相连后,再通过第二反相管(I2)连接到所述D触发器的控制端,所述D触发器的输出为所述基于可控负载电容的时间域比较器的输出信号(Dou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747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