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检测血清样本中流感抗体的方法和产品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3002.0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王静;杨永莉;孙肖红;杨宇;胡孔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43;G01N21/64;G01N33/54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100025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血清 样本 流感 抗体 方法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检测血清样本中流感抗体的定量检测方法和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免疫力较弱的老人或小孩及一些免疫失调的病人会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如肺炎或是心肺衰竭等。流感病毒由三层构成,内层为病毒核衣壳,含核蛋白(NP)、P蛋白和PNA。NP为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性稳定。P蛋白(P1、P2、P3)可能是RNA转录和复制所需的多聚酶,中层为病毒囊膜,由一层类脂体和一层膜蛋白构成,外层为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即血凝集素(H)和神经氨酸酶(N)。H能引起红细胞凝集,是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表面的工具,N则能水解粘液蛋白,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是病毒复制完成脱离细胞表明的工具。H和N均有变异性,故只有株特异的抗原性,其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免疫学方法酶联免疫实验(ELISA)中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来检测抗原或抗体主要有由双抗原夹心测抗体、双抗体夹心测抗原、竞争法、间接法等。间接法测抗体的原理是特异性抗原结合到固相载体上,然后和待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洗涤后再加酶标记抗体与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形成酶标记抗体-抗体-固相抗原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判断抗体含量。
悬浮芯片(suspension array)也称液相芯片,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Luminex公司研制出的新一代生物芯片技术,利用带编码的微球体作为载体,流式细胞仪作为检测平台,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进行大规模测定。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分析、核酸研究、酶学分析、抗体筛选及受体与配体的识别分析等领域。
目前发展的悬浮芯片主要是针对细胞因子的检测,是否能够检测人血清中的鼠疫抗体,其定量检测能力如何,尚缺乏模型和评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检测血清中流感抗体的蛋白悬浮芯片,该芯片包括:编码微球,作为包被微球抗原的流感NP蛋白抗原,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IgG和羊抗人IgG作为检测抗体,链亲和素-藻红蛋白和适宜的缓冲溶液,所述编码微球可选择任意编号编码微球。
本发明提供上述检测流感抗体的蛋白悬浮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关缓冲溶液中,编码微球用流感NP蛋白包被、用生物素标记的检测抗体为羊抗鼠IgG和羊抗人IgG、用链亲和素-藻红蛋白(SA-PE)作为信号检测物。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感抗体的蛋白悬浮芯片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间接法检测抗体的免疫学检测原理,其特征在于,在检测过程中所有反应可在96孔滤板上或在微量离心管中进行,其中包括下列步骤:(1)每孔或管中加入含有已包被捕获抗原,即流感NP蛋白抗原的编码微球的工作溶液,用清洗液清洗;(2)加入待测血清样品,孵育后清洗;(3)加入用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孵育后清洗;(4)加入链亲和素-藻红蛋白(SA-PE),孵育后清洗,(5)加入检测缓冲液后混匀,(6)用悬浮芯片系统读取MFI数值(即平均荧光强度)并分析数据判定检测结果阴性或阳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检测血清中流感抗体的蛋白悬浮芯片定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加入的阳性检测样品或标准品经4倍梯度倍比系列稀释,(2)制作样品浓度对应MFI值的剂量-反应标准曲线,(3)用分析软件拟合剂量-反应曲线和方程,(4)可根据剂量-反应曲线判定方法的动态检测范围,未知浓度样品可根据剂量-反应方程计算出检测样品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30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