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的波动推进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2742.4 | 申请日: | 200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3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龙;王扬威;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1/37 | 分类号: | B63H1/37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毕志铭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形状 记忆 合金丝 驱动 波动 推进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波动推进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下机器人技术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 关注。传统的水下机器人大都采用耐压壳体结构和螺旋桨推进,机器人运动 不够灵活,对环境扰动大,且运动宜受水下水草等水生植物影响。制造技术 的发展和仿生学研究的深入推动了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仿生水下机器人 模仿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推进方式运动,运动灵活,对环境扰动小,不受水生 植物影响。
鱼类的推进模式可分为身体/尾鳍推进模式(body and/or caudal fin,BCF) 和中央鳍/对鳍推进模式(Median and/or pair fin,MPF)两大类。BCF推进模 式游动速度快,但机动性能差。MPF推进模式游动速度慢,但游动稳定性好、 机动灵活。针对MPF推进模式的优点,各国学者研制了多种波动推进器。
已有的采用MPF推进模式运动的波动推进器大都采用电机驱动,推进器 控制简单,输出功率大,但运动时电机有噪音,且机械结构复杂。采用气动 方式推进的波动推进器,可控性好,但结构复杂,需要气源。采用电流驱动 聚合物(Electroactive Polymer,EAP)驱动的波动推进器结构简单,质量小, 但EAP的输出力较小。采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薄 板驱动的波动推进器,通过缠绕在薄板上的电阻丝对SMA进行间接加热,驱 动过程中能量损失大,电阻丝与SMA薄板间需要绝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采用MPF推进模式运动的波动推进器存在结构复 杂、动作噪音大以及运动性能较差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形状记忆合金丝 驱动的波动推进机构。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技术方案一:本发明的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的波动推进机构包括N个第 一摆动模块、N-1块第一柔性蒙皮和2N-2个第一连接轴,每个第一摆动模 块包括第一支架、第一转轴、两个第一固定轴、两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丝、 第一鳍辐和第一摆动块,N个第一支架竖直设置,每个第一支架的后部安装 有第一转轴,第一摆动块固套在第一转轴上,第一鳍辐的前端与第一摆动块 固接两个第一固定轴安装在第一支架的前部,每个第一固定轴上均缠绕有第 一形状记忆合金丝,每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丝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摆动块上, 每根第一形状记忆合金丝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相邻两个摆动模块之 间通过两个连接轴连接,相邻两个第一鳍辐上设置有第一柔性蒙皮,N为自 然数,且2≤N≤100。
技术方案二:本发明的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的波动推进机构包括N个第 二摆动模块、N-1块第三柔性蒙皮和2N-2个第二连接轴,每个第二摆动模 块包括第二支架、第三转轴、第三固定轴、两根第三形状记忆合金丝、第三 鳍辐和第三摆动块,N个第二支架水平设置,每个第二支架的后部安装有第 三转轴,第三摆动块固套在第三转轴上,第三鳍辐的前端与第三摆动块固接, 第三固定轴安装在第二支架的前部,每个第三固定轴上缠绕有上下平行设置 的两根第三形状记忆合金丝,每根第三形状记忆合金丝的一端固定在第三摆 动块上,每根第三形状记忆合金丝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支架上,相邻两个第 二摆动模块之间通过两个第二连接轴连接,相邻两个第三鳍辐上设置有第三 柔性蒙皮,N为自然数,且2≤N≤100。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丝作为驱 动器,模仿鱼类游动模式中的MPF推进模式,为仿生水下机器人提供了一种 灵活的、无噪声的波动推进机构;本发明的推进机构结构简单、体积小,动 作灵活,不易受海底水草等水生植物的影响;本发明推进机构通过模块设计 可以组合成任意波动鳍辐数量和长度的波动鳍,应用该波动推进机构的仿生 水下机器人可以行进在岩石沟缝、水草较多的海域,执行观测、潜伏等任务, 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27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