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9181.2 | 申请日: | 200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7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石旭东;张威;杨鹏飞;龚淼;王涛;王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航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9/42 | 分类号: | G09B9/42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庞学欣 |
地址: | 300300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飞机 舱门 对接 训练 考核 模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民航运输业,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的移动式模拟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航运输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机队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飞机的起降密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为飞机提供服务的飞机地面服务车辆也相应越来越多。为了提高飞机利用率,减少飞机停场时间,要求飞机地面服务车辆需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服务作业,因此作业工作十分繁忙。
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下,如果飞机地面服务车辆的驾驶人员对接训练不足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出现碰撞飞机,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等问题,并且国内外都曾出现过飞机地面服务车辆碰撞飞机的安全事故。而如果飞机地面服务车辆与飞机的对接时间过长,则会导致作业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民航运输的正常运行,造成航班延误,旅客混乱,甚至还要对延误的旅客进行经济赔偿,结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飞机地面服务车辆驾驶人员操作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对接飞机的安全和民航作业效率。目前这些驾驶人员的对接训练都是先在楼房的侧墙上示意性画出一个舱门,然后驾驶飞机地面服务车辆进行对接训练。由于上面画出的舱门与实际的舱门相差甚远,而且只能定性进行练习,但不能对驾驶人员的操作水平定量进行评价,所以训练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对接飞机的安全且可提高作业效率的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包括底盘、行走驻车系统、安全支撑系统、模拟机舱系统、液压驱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测量警告系统和智能综合评判系统;其中底盘水平设置;行走驻车系统安装在底盘的底面上,其能够在液压驱动系统的驱动下移动和制动整个模拟器;安全支撑系统主要由四个一端分别铰接在底盘底部四个角处的支撑臂构成,该支撑臂能够在液压驱动系统的驱动下在向外伸出与收回到底盘下方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进行转换;模拟机舱系统安装在底盘的上表面,主要由两片呈向外弯曲的弧形且能够在液压驱动系统的驱动下侧向进行移动的模拟机舱板组成,并且每片模拟机舱板上安装有至少一个舱门;液压驱动系统设置在底盘的下部,其能够在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驱动安全支撑系统、行走驻车系统和模拟机舱系统的执行器产生相应的动作;电气控制系统也设置在底盘的下部,其根据外部的输入指令来控制液压驱动系统产生所要实现的动作;测量警告系统安装在模拟机舱板上,且与智能综合评判系统相连,用于测量驾驶人员的操作信息,并传送给智能综合评判系统;智能综合评判系统能够根据测量警告系统的测量信息和预先内部设置的评判标准综合评判出飞机地面服务车辆驾驶人员的驾驶操作水平,并在评判结果不合格时利用测量警告系统发出警告信息。
所述的模拟机舱板是沿设置在底盘表面上的导轨侧向进行移动。
所述的模拟机舱板的高度、弧度和形状与飞机舱门附近的区域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可使驾驶人员通过模拟训练迅速提高驾驶操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利用智能综合评价系统对驾驶人员的操作水平定量进行评价,因此可以消除人为因素对操作水平评价的影响,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避免飞机地面服务车辆碰撞飞机及对接时间过长等问题,因此安全性好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另外,由于该模拟器为可移动式,因此可避免其长时间占用廊桥泊位等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的行走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飞机舱门对接训练考核模拟器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航大学,未经中国民航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91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