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焦离子束注入结合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的微纳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7643.7 | 申请日: | 200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房丰洲;徐宗伟;胡小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81C1/00 | 分类号: | B81C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江镇华 |
地址: | 300072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焦 离子束 注入 结合 氟化 氙气 辅助 刻蚀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加工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聚焦离子束注入和辅助 气体刻蚀的微纳加工方法,该方法可用于MEMS,微纳制造,生化分析,光学和通讯等领 域。
背景技术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加工技术在微纳米结构的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聚焦离子束系统不仅能够去除材料(铣削加工),还具有添加材料(离子注入和 沉积)加工的能力。离子注入是采用高能离子轰击样品表面,使高能离子射入样品,入 射离子通过与工件中的原子碰撞,逐渐失去能量,最后停留在样品表层。
与传统的掩模注入法相比,运用聚焦离子束系统进行定点离子注入,不仅大大节省 成本,还可节约加工时间。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已被尝试应用于纳米结构和器件的加工 研究,主要方法是利用离子束离子注入层作为掩膜,结合湿法刻蚀或反应离子深刻蚀。 目前该方法中,离子注入完后,还需要取出FIB样品室进行湿法刻蚀或反应离子深刻蚀, 无法原位观测刻蚀的过程和结果。导致加工效率低,而且将刻蚀除离子注入区域外基底 所有其它位置,无法实现在局部位置的高效率刻蚀加工,限制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
聚焦离子束铣削技术在微纳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可以实现复杂三维微纳结构 的加工。不过对于聚焦离子束铣削技术,再沉积现象会严重影响其加工精度。而如何减 小或消除再沉积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一直是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领域的研究焦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灵活、高效和高精度的基 于聚焦离子束注入和辅助气体刻蚀的微纳加工方法。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显著提高聚 焦离子束微纳加工的加工效率和精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聚焦离子束注入和辅助气体刻蚀的微纳加工方法,采用带有氟化氙气体辅 助刻蚀的聚焦离子束设备,包括下列步骤:
(1)将待加工基底置于聚焦离子束样品室;
(2)通过离子束成像系统对其进行形貌观测;
(3)利用聚焦离子束对基底按照目标加工图案进行离子注入加工;
(4)在所述的聚焦离子束样品室内,原位利用聚焦离子束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的方 法对离子注入区域进行微纳加工。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微纳加工方法,其中的步骤(3),聚焦离子束照射剂 量不小于临界剂量1.4×1021离子/米2;其中的步骤(4)的聚焦离子束氟化氙气体辅助 刻蚀过程中,在样品室内通入0.1-10uL/s的氟化氙活性气体;步骤(4)中聚焦离子束 刻蚀加工束流为1pA~20nA;所述的聚焦离子束是镓离子束;所述的基底由单晶硅、多晶 硅、二氧化硅或氮化硅材料制成;所述的氟化氙气体是二氟化氙、四氟化氙或六氟化氙。
本发明提出的以聚焦离子束注入层作为掩膜结合聚焦离子束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的 加工方法,与传统聚焦离子束注入加工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
首先,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结构制备效率。由于本发明提出的研究方法中,聚焦离子 束注入完成之后,直接在聚焦离子束真空腔中进行刻蚀加工,因而在刻蚀加工过程中可 以实时观察加工结果,快速确定最优加工参数,能显著提高加工效率。
其次,这种方法非常灵活,可以在局部指定位置实现加工,无需对非离子注入区域 完全去除加工。
另外,与聚焦离子束铣削加工方法相比,本发明提出的加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或 避免再沉积的影响,显著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在聚焦离子束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 加工中,再沉积物与氟化氙气体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生成物具有挥发性,会被抽出真空室, 因而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明显减小加工再沉积的影响,提高加工表面质量。
附图说明
图1聚焦离子束注入和辅助气体刻蚀的微纳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示意图,其中:
(a)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 (b)聚焦离子束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加工 (c)聚焦离子 束离子注入结合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加工后的结果
图2采用本发明的聚焦离子束注入结合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加工方法制作的纳米电 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比例尺=5μm。
图3采用本发明的聚焦离子束注入结合氟化氙气体辅助刻蚀加工的纳米光栅的扫描 电子显微镜照片,比例尺=2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76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